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六章 纯属偶然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势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换个会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还能撑几天,但杨鹤同志的主要特长,是招抚理论,这就比较麻烦了,据说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杨鹤如果能撑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杨鹤同志的下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吗的,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参考消息
    神一魁
    神一魁还有个哥哥叫神一元,兄弟俩都是贫农出身。后来神一魁做了边兵,又在神一元的起义号召下领了三千多弟兄扛着大旗,作起了反抗阶级压迫的伟大事业。他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善于采取游击战术,这儿打一仗,抢点吃的,那儿打一仗,蹭两套衣服,打完就跑,被撵上就化整为零。反正弟兄们本来都是农民,村里一藏谁也没处找。神一元死后,神一魁接班,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曾为神一魁的流动大队“愈病愈忧,愈忧愈病”,无可奈何。神一魁最终为叛将黄友才所杀(一说战死)。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一点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糨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儿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分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造反的悖论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儿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
    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