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个份儿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了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
    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儿,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深、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儿,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地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参考消息
    点灯子
    点灯子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名领袖,原名赵胜,小名儿赵四,他本是清涧县的一个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困而又爱书,经常到附近的寺庙里蹭灯,因而得了外号“点灯子”。于解家沟花芽寺聚众起义后,占据清涧县,往来于山西、陕西。崇祯四年九月,被曹文诏撵到稷山,降了七百多人,剩下没降的藏在石楼山中。绥德知州周士奇、守备孙守法,看点灯子被打得狼狈,趁机绕到他的后方捡便宜。点灯子在逃亡过程中成了洪承畴的俘虏,于九月二十四日一命归西。
    五大猛人的关系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