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_第十二章 死亡的阴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则统一头戴遮阳帽,帽植天鹅翎,贵者三翎,次二翎。兵部尚书王琼有一顶一翎的帽子,就让他得意万分,四处炫耀。一时间,“市井细民,莫不效其制,号曰‘时世装’”。朱厚照在无意之间,引领了当时的着装潮流。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经常跟江彬穿这套衣服外出,两人甚至“铠甲相错,几不可辨”。
    大队走了不远,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让他回京帮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点儿买卖),他顿感不妙,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没办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这是江彬的调虎离山计,毕竟大家都是熟人,当面不好下手。他一边建议朱厚照安排钱宁回京,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江西,寻找钱宁勾结藩王的证据。
    钱宁兄收钱收得手软,这证据自然是一找一箩筐,使者回来报告江彬,江彬报告朱厚照,朱厚照发言:
    “狗奴才,我早就怀疑他了!”
    和杀刘瑾时那句话差不多,既然早就怀疑,早干吗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很快,钱宁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干得相当利落,这个自刘瑾之后的第二大权奸就此垮台(第一名是江彬同志),被关进了监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阶下囚竟然比关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还要长,也真算是老天闭眼。
    阴影的威胁
    料理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进,他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江西。
    参考消息
    小贩朱厚照
    朱厚照对做生意很感兴趣,有次微服私访,见到一个小贩叫卖衣服,业务十分熟练,这让朱厚照很是兴奋。很快,他就在宫中摆起了小摊,头戴瓜皮帽,手拿算盘和账本,学着小贩的腔调,卖起了宫女和太监送来的旧衣服。与此同时,由太监扮演的顾客就过去挑衣服,为了烘托效果,顾客不仅要软磨硬泡地讨价还价,还要故意找茬儿挑刺,而店主则要耐心地逐一辩解。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便会有太监扮演市场管理员,过来调解。一般都是顾客理亏,为了谢罪,就得请店主到太监开的酒家吃饭。后来这一戏本在清代宫廷再次出现,乾隆皇帝曾在颐和园“苏州街”中设立街景,由太监、宫女等人扮演各色人等,以悦圣听。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凝结了朱厚照先生智慧结晶的出行路线,既有人文景观(扬州产美女),又有自然风光,这时他虽已经得知朱宸濠兵败的消息,却并未打消出游的乐趣,正相反,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的玩一玩,放松放松。
    按说皇帝出游,到下面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应该高兴才对,可这条旅游路线一传开,沿途的官员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哪里都不要去了,你干吗要四处闹腾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没工夫伺候你,就别惹麻烦了。
    这么看来,明代的官员们实在是觉悟不高,要知道,两百多年后的康乾下江南,各地官员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临寒地,不但可以借机摊派搞点儿油水,如果伺候得好,还能给皇帝留下点儿深刻印象,升官发财,不亦乐乎?
    可是想让皇帝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付钱,这也是著名的贪污犯和珅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谁给的钱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儿玩。这要是在正德年间,估计他会亏本的。
    就这样,官员们拿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几句嘉奖,然后干净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练地磕几个头,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流几滴眼泪,口中同时大呼固定台词:“折杀奴才!”
    我对明代的文官们感觉一般,这帮人总是喜欢唧唧喳喳,拉帮结派,有时候还胡乱告状,排除异己。但他们仍然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敢于坚持原则,敢冒砍头、打屁股的风险,敢骂皇帝、敢骂权奸宦官、敢于抗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多年,似乎不是为了让自家孩子天天自称“奴才”,四处给人磕头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还应该有一样东西——骨气。
    当时的地方官们似乎还是有点儿骨气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位出行的皇帝表示了不同意,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来了,大意是路上危险,一路不便,您还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过了保定,还没进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愿意回去,绝不是从谏如流,而是因为他丢了一样东西。
    然后他脱离大队,一路狂奔几百里,带着几个随从,一口气从山东边境跑回了京城,只为了对一个女人说一句话:
    “我来接你了。”
    这个女人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