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举为副总兵。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中,洪承畴兵败降了清,曹变蛟举家殉国。
卢象的管辖范围
当时全国,总共只有十三个省,洪承畴管五个,他管五个,用崇祯的说法是:洪承畴督师西北,你去督师东南,天下必平!
这个人就是之前说过的第四个猛人,他叫卢象昇。
对大多数人而言,卢象昇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知名的名字,而在高迎祥、李自成的嘴里,这人有个专用称呼:卢阎王。
就长相而言,这个比喻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所有见过卢象昇的人,第一印象基本相同:这是个读书人。
卢象昇,字建斗,江苏宜兴人。明代的江苏,算是个风水宝地,到明末,西北打得乌烟瘴气,国家都快亡了,这边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雇工的雇工,看戏的看戏。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谦益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但除此外,这里也产猛人——卢象昇。
所谓猛人,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他是猛人中的猛人。
但在十几年前,他跟这个称呼,基本是八竿子打不着,那时,他的头衔,是卢主事。
天启二年(1622),江苏宜兴的举人卢象昇考中了进士,当时吏部领导挑中了他,让他在户部当主事。
据史料说,卢主事长得很白,人也很和气,所以人缘混得很好,没过两年,就提了员外郎,只用了三年时间,又提了知府。
到崇祯二年,卢象昇已经是五品正厅级干部了,就提拔速度而言,相当于直升机,而且卢知府人品确实很好,从来没有灰钱收入,群众反映很好。
总之,卢知府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生活是很平静的,日子是很惬意的,直到崇祯二年。
这年是比较闹腾的,基本都是大事,比如皇太极打了进来,比如袁崇焕被杀死,当然,也有小事,比如卢象昇带了一万多人,跑到了北京城下。
当时北京城下的援兵很多,有十几路,卢象昇这路并不起眼,却是最有趣的一路,因为压根儿没人叫他来。
卢象昇是文官,平时也没兵,但他听说京城危急,情急之下,自己招了一万多人,就跑过来了。
明末的官员,是比较有特点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卸责任,能不承担的,绝不承担,能承担的,也不承担,算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
卢象昇负责任,起码他知道,领了工资,就该办事。
但遗憾(或者是万幸)的是,卢象昇同志没能打上仗,他在城下待了一个多月,后金军就走了。
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要真跟人碰上,十有八九是个死。
但这无所事事的一个月,却永远地改变了卢象昇的命运,因为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一个叫袁崇焕的统帅,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犯。
这件事情,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并让他在九年之后,作出了那个关键性的抉择。
朝廷的特点,一向是能用就使劲儿用,既然卢知府这么积极,干脆就让他改了行。
崇祯三年,卢象昇提任参政,专门负责练兵。
当时最能打仗、最狠的兵,除辽东,就是西北,这两个地方的人相当彪悍,战斗力很强,敢于玩命,就算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是明朝主要的兵源产地。
卢象昇练兵的地方是北直隶,就单兵作战能力而言,算是二流。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二流的头头,没有二流的兵。
明朝的精锐部队,大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袁崇焕的兵,叫做关宁铁骑;洪承畴的兵,叫做洪兵;而卢象昇的兵,叫天雄军。
就战斗力而言,明末的军队中,最强的,当属关宁铁骑,天雄军的战斗力,大致排在第三(第二还没出场),比洪兵强。
据高迎祥和李自成讲,他们最怕的明军,就是天雄军。
比如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都是骑兵,冲来冲去,死活好歹都是一下子,但天雄军就不同了,比膏药还讨厌,贴上就不掉,极其顽固,只要碰上了,就打到底,不脱层皮没法跑。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曾国藩。
参考消息
卢象的“牢骚”
卢象曾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表述了对一些言官的不满。他认为这些文臣言官,根本不管将士们的死活,有一点不足便横加指责。他在给舅舅的私信中更是苦闷万分:“我一个人讨贼平叛,保家卫国,九死一生。没有得心应手的人来帮扶我也就算了,可是每天都有那么多闲得没事儿干的人,对我说三道四。不是含沙射影,就是指桑骂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