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华交代?
岳父大人满头冒汗,打发手下所有的人出去寻找,可怎么找也找不到,全家人急得连寻死的心都有了。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们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观里找到了王守仁,大家都十分激动。
可是失踪一天的王守仁却一点儿都不激动,他惊讶地看着这些满身大汗的人,说出了他的疑问:
“找我干啥?”
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劲儿,就开始学道士打坐,这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来人提醒,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情没有做。
无论如何,王守仁还是成功地结了婚,讨了老婆成了家,他的轶事也由此传遍了洪都,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
参考消息
王守仁的书法心得
王守仁在岳父家住下后,百无聊赖,开始练习起书法。不过,他练字的方式十分奇特:看得多,想得多,真正动笔的次数却很少。但让周围人纳闷的是,没过几天,这位新姑爷的书法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升。于是便有人向他请教书法之道,王守仁也不谦虚,侃侃而谈道:“我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对着古帖临摹,却只能学到字形,收效甚微。之后我再不肯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拟形于心,直到贯通其法,之后再提笔落纸,便如有神助了。”
王守仁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十七岁的他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
有理想是好的,可是王兄弟挑的这个理想可操作性实在不高,毕竟之前除若干疯子、精神病自称实现了该理想之外,大家公认的也就那么两三个人,如孔某、孟某等。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着头脑,所以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他没有灰心丧气,仍然不断地追寻着圣贤之道。
终归是会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坚信这一点。
或许是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上天,不久之后,它就给王守仁指出了那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守仁离开江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认识了一个书生,便结伴而行,闲聊解闷。
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这位书生思虑良久,说出了四个字的答案:
“格物穷理。”
参考消息
许仙
王守仁在大婚之日去的道观,乃南昌名胜西山万寿宫,是专为奉祀许逊而建的。许逊,东晋南昌人,曾拜著名道士吴猛为师,尽得真传,后前往四川任旌阳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相传他回家不久,恰逢鄱阳湖水灾泛滥,他便铸铁为柱,下施八索,勾锁地穴,力斩兴风作浪的孽龙,最终消除了水患。之后,他在西山结庐而居,修炼长生之术,最终在其一百三十六岁那年大功告成,全家四十二口拔宅升空,鸡犬也同日升天。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便亲切地称他为“许仙”、“许真君”,并修建了铁柱观。到了宋代,宋徽宗御赐匾额“玉隆万寿”,铁柱观遂改名为万寿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何意?”
书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圣人的书,自然就知道了。”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圣贤之路
朱圣人就是朱熹。要说起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无与伦比,连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谱,给他当孙子。
可关于他的争论几百年也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支持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反对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祸首。
其实朱熹先生远没有人们所说得那么复杂,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过他的目标有些特殊罢了。
他追求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面的内容将叙述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相信按本人的讲述方式,大家是能够理解的,如果实在不行的话
,就去翻书吧。)
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群僧人,他们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诵经念佛,而与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几十年坐着不动,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体,痛苦不堪却依然故我。
有这样一群习武者,经过多年磨炼,武艺已十分高强,但他们却更为努力地练习,坚持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