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严惩不贷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给你留个全尸,你的家人,孤自会善待,你就安心去吧。”朱琳泽深吸了一口气对身边的亲卫们说道,“将肖都督收监,秋后绞之。”
    “谢闽王。”
    闽王自来一诺千金,善待军属,有了闽王的这句承诺,他肖琦也可以安心地去了。
    跪伏在肖琦一旁的应天府提学官姜明此时彻底慌了神,闽王连肖琦都判了个绞监候,他区区一个提学官,和闽王又没有旧情,其下场可想而知。
    对于提学官姜明,朱琳泽可就没有对肖琦这么客气了,直接判了姜明一个斩立决。其下场只是要比,肖瑜和易信稍好一点而已。
    做出对这四个人的判罚之后,朱琳泽并没有就此作罢,朱琳泽让刘清飞按照账本上的受贿名单,将所有的涉案官吏全部缉拿归案,一个也别放过。
    朱琳泽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初朱元璋对官吏们的杀心如此之重,对贪污腐败如此深恶痛绝,为什么会创造出剥皮实草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
    任何事务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天子脚下都有如此黑暗的地方,京城之外其他的偏远地区会是什么样,朱琳泽现在都不敢玩深处想。
    “去医学堂找些医师来,给这些孩子们看看,死去的六个学童的家属予以重恤。南京城所有的学堂,从现在开始彻查,凡有作奸犯科者,一律下狱论罪!”
    朱琳泽有愧于这些双门桥学堂的这些学童,尤其是双门桥附近,大多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弟。
    当初招他们进来,本是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不曾想他脚下这块地方竟然是地狱。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对这些孩童进行一定的补偿。
    当然,朱琳泽也不信南京城的数十所中小学堂就只有双门桥发生这种事,双门桥只能说是一个典型。
    朱琳泽举起一碗馊了的泔水饭,狠狠地摔碎,对着跪满一地的官员们训斥道:“你们也知道这玩意儿吃不得,就是这玩意儿,是双门桥小学堂的三百多学用两年来的唯一口粮,就这还只能一天吃一顿!”
    “臣等有罪!”
    诸臣告罪。
    是有罪,朱琳泽就不信这件事情下边会有人不知道,只是没人出来告诉他,瞒着他一个人罢了。就连一旁的刘清飞也为此捏了一把冷汗,生怕朱琳泽迁罪于情报司。
    闽王曾经说过,南京情报司就是他的南京的眼睛,现在南京发生这种事,就等于是他们南京情报司瞎了眼了。
    “有罪不能解决问题,说说吧,这件事情怎么解决,不说出个所以然,就委屈诸位今夜在这里过夜了。”
    朱琳泽见天色渐暗,下令掌灯。
    诸臣大眼对小眼,面露难色,太学以及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贪污腐败之事也是层出不穷。
    几百年来老祖宗们都不能禁绝,让他们在这里想出个解决的法子,这不是为难人吗?
    更何况闽王这套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的教育系统要是真铺开来,日后的规模比起传统的教育体系要更大。其中的乱象只会更加严重。
    此时马士英刚刚出恭回来,连连致歉,表示失态,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了。
    马士英沉吟片刻之后,拍案道:“可仿照新军之制,设置学监不时巡视,此法古已有之,若学监能够做到新军政工系统的程度,提学官教谕的贪腐之风虽不能禁绝,但至少也会有所收敛。”
    马士英的这个建议还算中肯,朱琳泽微微颔首,表示许可,不过他对这个办法并不是很满意。毕竟军事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他总不能照搬新军的政工系统到教育系统上。
    得到闽王的肯定,马士英欣喜异常,只是在这种场合不能将自己心情写在脸上。马士英压制住心中的喜悦之情,脸上依旧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闽王,臣有一言。”
    陆闻达起身说道。
    “但言无妨。”
    朱琳泽虚抬了抬手,示意陆闻达说下去。
    “中小学堂的设立,乃是亘古未有之善政,只是我等求切之心,太过心急,方有今日之惨剧。教化之事不比练兵,只要钱粮和物资到位,以闽王之才,可数年练成一支无敌于天下的强军。”
    “少给孤戴高帽子了,有什么说什么。”朱琳泽让陆闻达切入正题。
    诸臣虽然平日里和陆闻达不对付,但陆闻达这时候敢站出来给闽王提意见,为他们解围,他们心里反而对陆闻达抱有很大的希望。
    希望陆闻达能够给出一个让闽王满意的法子,这样他们也就能够早点离开这个腌臜的鬼地方,不用再这里继续活受罪。
    “依臣之见,闽王欲推行教育,首当其冲的不是兴建多少中小学堂和大学堂,招收多少学生,若没有足够的合格的提学官、教谕、教师,这些终究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一捅就破。”
    陆闻达为朱琳泽办了这么多年的实事,和形形色色的人都接触过,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要比一般的传统官僚要深刻许多。
    陆闻达的这席话算是说道点子上了,朱琳泽冷静下来,细细地思考了一番。
    随着江南半壁的稳定,以及大规模的新军形成战斗力,朱琳泽现在已经无惧清军的铁蹄。
    但他做事也越来越急于求成,越来越冒进。以前他扩军都是非常小心的,只有等到讲武堂训练出了足够的基层军官,方才正式扩军。
    放到教育这一块,他反而显得急躁了。没有意识到相应的人才储备远远跟不上各大中小学堂的要求。
    放在大学堂弊端还不明显,放在中小学堂上,教育人才储备的弊端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就拿双门桥小学堂来说,整个双门桥小学堂从教谕到教师,基本全靠当地缙绅举荐。肖瑜和易信的教谕和副教谕之职还是花钱买来的,要是不出事才有鬼了。
    “臣以为,可仿照海陆军讲武堂之制,专门设置一个大学堂,专门负责培养教谕和教师。”
    陆闻达说出了他的想法,新军十几万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组织度,人数和规模上去之后战斗力也没出现明显的下滑,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有讲武堂每天为新军源源不断地输入基层军官。
    这些基层军官保证了新军战斗力的下限。新军在和满清的作战中,不说百战百胜,但百战七八十胜还是可以做到的,就算是败也只是无伤大雅的小败。
    要是能像陆海军一样,单独设立师范学堂,培养教育人才,也能够像新军一样,保证教育方面的下限。
    陆闻达非常清楚朱琳泽推行中小学堂的用意,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些落伍,效率低下,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需求。
    闽王推行从大学堂到中小学堂的这一套制度,是想像兵工厂造铳炮一样,搞标准化和系统化,让更多的学龄儿童有机会接受教育,以适应当下朝廷之需求。
    新军的成功说明,闽王这套开设专门的学堂,批量培养所需人才的做法是可行的。有着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陆闻达希望朱琳泽能够考虑参考新军海陆军讲武堂的做法,为教育行业专门开设一个大学堂,以解决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