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万事俱备,只欠开学。小山决定利用开学前的几天时间,从大沽河的源头出发,沿着河畔徒步走完一百二十公里的行程。
小山带足了干粮,拿着一顶简易帐篷,从家里出发。
大沽河的源头在上游二十公里外的一个水库,叫黄彤水库。到了水库边,小山把身上的东西卸下,背靠大树,面向库水,先小憩一会。
水库吹来阵阵凉风,本来满身大汗淋漓的小山,不一会就汗消身爽。在方圆五公里左右水域附近,温度至少比其它的地方低两度。放眼水库,只见浅绿色的水面上,时不时的有鱼儿探出头来,展示一下色彩斑斓的鱼鳃,顺便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水库边上,处处可见垂钓的人群。垂钓者以中老年居多。有的人下了十多支鱼竿,鱼竿虽然简易,可是垂钓的人还是非常认真地上饵料,收竿,甩竿。
远处,有很多游泳爱好者在游泳。常年在水里的摸爬滚打,他们练就了一身浪里白条的真功夫,仰卧在水面,恰似平躺在家里的炕上一样舒展,而比炕上多了几分惬意和清凉。
离游泳的人群四五百米处,有一位放鸭子的老汉,把一群鸭子赶下水后,便躺在树下悠然见南山。数百只的鸭子在水里自由的嬉戏捉鱼,看上去是那么的从容欢快,与它们在岸上左右摆动的笨拙样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平常时分,水库闸门紧闭。一旦遇到大暴雨,水面上涨超过了警戒水位时,有关部门就会下达指令开闸放水。
水库的下面,就属于沽河了。
小山沿着大堰向下游走去,河里的水有些浑浊。发源地的支流太多,各个方向的水混合进入,使得水面显得有一点杂乱。河道的宽度只有中游的三分之二,河岸的沙质也不是太好,泥土的成分混在期内。顺流而下,河岸的树木逐渐减少,河床上的杂草却多了起来。水里的河鹰起起落落,时不时钓起水里的游鱼吞咽下去。水浅的地方,有成群结队洗衣服的中年妇女和小媳妇们。
她们挥动着衣服的倩影与流动的河水以及飞翔的河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沽河秋景。人和自然显得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沿着大堰继续前行,只见河面逐步变宽,河水也变得清澈起来。大堰两边,有人在放羊,有人在放牛。
向下游约走了七八公里的路程,从西北方向斜过一条支流在此处与大沽河交汇,河面自然就变得更加宽阔了起来。
支流名叫小沽河,起源于大朱矛北五公里处。与大沽河交汇后的下游三公里处,就是小山的家乡。
从村子走出五公里,是一篇大果园。果园里的苹果已经长到半斤大小,大多数的苹果都呈绿色,只有少数已经泛红。看果园的老大爷正在用鞭子赶着一群鸡鸭往果园深处游移。果树的下面还套种着各种蔬菜,蔬菜的上方一群群的蜻蜓在俯冲飞翔。在花开的地方,蜜蜂们在忙碌的采蜜。而放蜂人却在阴凉处扇着扇子,颇有一点怡然自得的惬意,在小山看来,放蜂人过得真真是神仙的日子。
小山走得有一点累了,就在养蜂人处坐下来休息一下。“大爷,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江苏连云港人,小时候我就不爱上学,跟着爷爷到山边和树林里看爷爷养蜂采蜜。我从小爱吃甜食,跟着爷爷就可以天天喝蜂蜜了。”老人说着,手里的扇子依旧不紧不慢地扇着。老人身边到处是飞来飞去的蜜蜂,他一点防护措施都没有,不知为何蜜蜂也不蜇他。
小山好奇地问道:“大爷,你坐在蜜蜂堆里,蜜蜂咋不蛰你呢?”
“哈哈,跟人一样,时间长了就成朋友了”,老人笑嘻嘻地回答。
小山知道老人的回答有一点调侃,也跟着笑了笑,不再追问了。
告别老人后,小山来到了一片芦苇荡处。据说芦苇大多都是自己生长的,很少有人工栽培的。细细的芦苇前后晃动,发出莎莎的声响。宽阔处,有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在嬉戏捉鱼,有单独自由自在游动的,有两只或三只结伴而行的。红红的长咀和洁白的羽毛在绿色的芦苇荡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优美。
小山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就到芦苇荡处打一些宽些的叶子来包粽子,新鲜的粽叶伴着糯米的清香一起给小山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满足。
每当芦苇成熟的季节,小山的父亲母亲就结伴来到芦苇荡收割芦苇。回家经过挑选后,把粗的芦苇留下来用作编织席子的材料,把残次品就作为烧草做饭。
挑出的芦苇经过加工处理,用篦子篦成片状。一到冬天,母亲就开始编席子了。一床席子大约要四五天的时间,并且小山的母亲经常会编织到深夜。一个冬天,可以编制出三十多张芦苇席子,留下三到四张自用,剩下的就可以卖钱了。一张席子可以卖到五六元的样子,小山一家人的过年花销就有了。
小山找到一处平坦的树荫下,吃过自带的干粮,把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