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6章 公孙康:西扛太史慈,北拒赵子龙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领,可以要求其他部落配合,但部落酋长是保留对部曲的直接指挥权的。
    这是蛮夷向汉化转变过程的中间状态。
    历史上,这种状态在三韩一直持续到晋朝永嘉南渡那年,汉人一直在试图深化郡县制,但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汉人统治改革全部被蛮夷重新洗掉了。
    永嘉南渡次年高句丽就彻底征服了行郡县的地区,重新开历史倒车回到完全的城邑制。
    而现在,大汉已然三兴,这些曲折当然也不会发生了。
    ……
    面对赵云的出现,公孙康第一反应还是略微惊恐的,但随即更多是释然,一种“楼上的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的释然。
    因为自从大半年前他父亲死后,公孙康就一直等着大汉那边知道三韩变故、并且入侵的那一天。
    四月份的时候,公孙康就知道父亲的死讯已经暴露到了东海彼岸。五月份的时候,他也一直很紧张,把能动员的兵力都动员了,严防死守戒备。
    结果,汉军迟迟没来,他白白动员了那么多人口,一直耗到快秋收,快撑不下去了,才把民兵解散回去收割庄稼。谁知他刚刚解散民兵还不到半个月,赵云就出现了。
    公孙康立刻召集了幕僚韩忠、贾范,还有弟弟公孙恭、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商议应对之策。
    公孙度死的时候,也已经五六十岁了,所以如今的公孙康也年近四旬,其弟弟和几个年长的儿子也都成年了,可以帮着处理军政事务。
    历史上公孙家原本还能再活三十年、最后公孙渊被司马懿所灭,那时连公孙渊的儿子公孙修都已经成年,并且可以为将带兵了,可见那时的公孙渊也已经是中老年了。
    现在是205年,公孙渊刚刚弱冠之年,据说颇有武力,至少在公孙家父子兄弟里面还算比较凶悍的。而他的长兄公孙晃更是二十三岁了,公孙晃历史上是被公孙康派去雒阳当人质的,后来二弟公孙渊造反,公孙晃就直接在雒阳被砍了。
    另外,除了上述的直属部曲、家人之外,公孙康这边还有两个城邑制的盟友,分别是扶余王尉仇台,和濊貊王娄烦,可以期待一下——
    公孙家这十几年的垦荒拓殖,主要只是在朝鲜半岛的西海岸、也就是朝向大汉的这一侧,实现了郡县制,但朝鲜半岛中部山区、乃至东侧靠近曰本海的海岸,并没有建立起郡县制,那儿还是城邑制的。
    所以相当于后世北朝鲜曰本海海岸的那部分土地,如今是扶余国的,
    而相当于后世韩国面朝曰本海的那部分土地,则是濊貊的。
    扶余和濊貊只是公孙康控制的盟友,认公孙康为盟主,平时也问公孙康贸易购买汉地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物资,不算直接臣属。
    公孙家直属战兵三四万,扶余濊貊夷兵总数两三万,这就是公孙康如今可以直接动员的力量。要想再多,就得重新把秋收百姓强行拉壮丁。
    ……
    “为今之计,如何应对赵云入寇?可曾打探得赵云人马多寡?”
    军事会议上,公孙康仔细确认着情况,也不指望瞒着盟友、靠报喜不报忧来骗取大家的士气。眼下开诚布公最重要。
    最先发现敌情的,正是扶余的尉仇台,他这人因为是东夷蛮子,也没什么文化,不知计策,所以赵云的疑兵之计、虚张声势,尉仇台几乎是照单全收,直接中计。
    他就跟公孙康摊牌:“汉军骑兵打着骠骑将军旗号,斥候哨探其行踪,绵延五六十里,怕是有五万之众以上。”
    这尉仇台的扶余,算是朝鲜半岛上,唯一跟大汉和公孙氏的地盘都接壤的蛮夷国家,他其实也不是很想帮公孙康对抗大汉,
    但主要是十几年前、曹家和公孙氏强大的时候,公孙度布局过一步棋子、逼着尉仇台娶了他女儿。
    所以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尉仇台现在等于是公孙康的妹夫,汉朝要打他大舅子,他也只能捏着鼻子来支援,否则说不过去。
    但这种支援能有多坚定,就不敢说了,真要是危急关头连他自己都会搭进去,尉仇台肯定不乐意的。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不过是娶了个公孙家的老婆,怎么能把自己全国全族赔了呢。
    “五万?!卿等有何退敌之策?”公孙康一听他妹夫报上来的敌情,直接心里就凉了半截。
    赵云的威名,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那可是从大汉朝的东北角杀到西南角、再从大汉的西南角杀回东北角的狠人。
    堪称十八年来,把大汉整个杀穿了一个来回。
    这么一个狠人,现在带着五万铁骑来对付三韩?
    刘备也太看得起他公孙氏了!不嫌赔本吗?!
    随后,二弟公孙恭汇报了太史慈的部队规模,说是至少也有四五万之多——
    但实际上,太史慈只有三万人,但坐着能承五万人规模的船队。
    另一边的赵云,更是只有五千骑,靠着一人三马,以及其他虚张声势手段、多立营寨,硬生生吹牛夸张了十倍而已。
    大伙儿都面面相觑,许久之后,谋士韩忠才劝说道:“大王,为今之计,还是沿汉江多列坚固屯堡,切不可让赵云轻易渡河,以拖延时间,并试探汉军攻坚之能。
    赵云虽众,却是越山险而来,骑兵为主,带不了重型攻城器械。想在三韩之地就地打造,也必然缺乏材料工匠,各种不称手。太史慈渡海而来,也会面临带不了重器攻城。
    总之,我军先试试汉军是否有攻坚之能,才好针对性定夺下一步方略。”
    公孙康摸着胡子沉思片刻:“汉军能攻坚又当如何?不能攻坚又当如何?赵云有骑兵之利,但我三韩之地,并扶余各部,马匹也不少。
    若是没有赵云只有太史慈的话,孤原本倒是想过,跟太史慈野战,以骑破步。现在看来,是没这个希望了。汉军能攻坚城的话,唉……
    何况,这屯南县城,能有多高的土墙?作为国都,墙高不满三丈,放到中原,便是大郡的郡治都不止三丈。”
    大伙儿商议许久,越来越愁苦,最后,公孙康的另一个幕僚贾范,想了个赌一把的办法,虽然冒险,但看起来至少有机会翻盘。
    “大王,若是到时候发现汉军攻坚不是很强,可以相持拖延时间的话,那我军便抓紧后撤人口、兵源物资,节节抵抗,退入东南山险之地,想必汉军千里远征,追击定然迟缓。”
    公孙康:“追击迟缓又如何?再迟缓总有追到的时候,难道我们坐以待毙不成!”
    贾范:“只要退入山区,赵云行动不便,追击的主力必然是太史慈部。而太史慈的人马弃船登岸,以步战追击,远了之后,留下守船的必然不多。
    我军却孤注一掷,集中主力迂回,从海路烧毁太史慈舰队,或者杀人夺船,让赵云太史慈空有十万之众,却被我军坚壁清野,海路补给断绝,唯有陆路翻山一两千里、从辽东运粮。
    如此靡费之下,汉军必然不能持久,就算赵云太史慈不全退,只要不让他们抢到三韩的粮食、就地筹粮,以辽东至此的陆路运力,最多维系两三万汉军的消耗。到时候,我军再发动反击,赵云太史慈可擒。”
    以空间换时间、以战略纵和山区复杂地形深拉长敌军补给线?最后烧船断海运干掉汉军?这个策略听起来不错啊!
    公孙康看来看去,只有这最靠谱了,立刻下令依计执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