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都督兼旌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但唐朝在“节”上作了一定调整,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都是虚衔,但多了一种旌节之制,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佩戴旌节者,可自行封赏诛罚,无须向上请示。
    本质意义上与使持节并没有区别。
    大都督加旌节之权,不易于是地方上的无冕之王。
    这份礼遇,在大唐立国以后,从未有之。
    陈青兕都有些震惊,赶忙作揖谢恩。
    朝会散去,陈青兕被李治留了下来。
    看着有些惶恐的陈青兕,李治眼眸中透着一丝微笑,如此安排自是他深思熟虑的。
    什么无冕之王,在李治看来都是虚的。
    因为李世民知兵,深知大将在外,不可约束太过,不然会限制将帅发挥,让打输能打赢的仗。
    故而唐廷对于出征在外的将帅或者边帅都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力。当然也会赋予一定约束,不过有些地方是无法约束的。
    如西域,再如现在的百济。
    西域太远,真有什么情况,一来一回都得大半年,真要事事靠朝廷定夺,哪里管得住?
    百济也是一样,路上没有与辽东互通,完全孤悬海外,就靠着港口海路传递消息,还得避开秋冬的大风大浪对流等情况,
    真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别说来不来得及支援,就算消息传至,遇到恶劣天气,想支援都无力。
    面对这种情况,就得需要镇守的将帅自己面对困难,自行解决,自行处理。
    本来就算是无冕之王,现在不过给了一个名号而已。
    用一个名号,既可以从道义上绑缚陈青兕,也可以填补陈青兕资历上的不足,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在百济大刀阔斧的干事。
    一举两得。
    陈青兕了解李治的性格,知他对自己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般信任,但这份关键时候的魄力,却也展现了天皇大帝应有的干略。
    “陛下如此恩遇,臣心中实在惶恐,生怕辜负皇恩。”
    漂亮的话,该说还得说。
    李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道:“朕相信爱卿,。”
    李治性格阴骘,加上贵为九五之尊,不会将真心托付任何人。即便是对于最亲之人,也存着几分防备。
    对于陈青兕,李治也是存着一定提防态度的,暗中也有自己的手段。
    他不敢完全相信陈青兕表现出来的忠心,却十分相信陈青兕的干略能力,相信他一定能彻底解决百济之事。
    陈青兕也有一丝动容,道:“臣自当鞠躬尽瘁。”
    李治点了点头。
    陈青兕立刻道:“陛下,臣想向陛下讨要一人。”
    李治眼神微眯,随意道:“说?”
    陈青兕作揖道:“黑齿常之!”
    李治有些愕然,道:“朕还以为……”他顿了顿道:“就是那个百济的将领?苏邢公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有大将之风,若能收为己用,可令我朝多添一员智勇兼备的大将。”
    陈青兕说道:“自从上次离宫之后,臣便苦思百济破局之法。特地求问过苏邢公,他覆灭百济之细节,得知黑齿常之有名将之器。臣觉得百济叛军最难缠的便是依仗地形便利,他们藏于山中,利用当地多山多林的优势,避开我军正面,通过袭扰战术,行疲敌乱政之法。此招端是狠辣,直击我军死穴。可见对方军中有懂得大战略的能人……想要破局,就得用百济将官,若能得黑齿常之相助,不敢说即定百济,至少也能捏住叛军七寸。”
    李治颔首道:“说的有理,朕允了。只是此人忠心有待考验,爱卿不可大意,免得放虎归山。”
    苏定方向李治提过黑齿常之。
    李治也因此特地接见过其本人,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李治本打算过些日子,将他丢到西方去,远离百济,尽心为朝廷效力。
    现在陈青兕想要在百济用黑齿常之。
    李治还是有几分担心的。
    陈青兕也有这种顾虑,他可是深知黑齿常之的厉害,历史上他聚众固守,让苏定方都拿他没辙。
    但从历史上黑齿常之两次投唐,亦可看出黑齿常之并非那种百济的顽固死忠,他是懂得变通的。
    懂得变通,那就能够收服。
    “臣知道,若无十足把握,臣也不敢轻易用他。”
    李治忽然问道:“刘仁轨现在在长安吧。”
    陈青兕颔首道:“正在长安。”
    李治道:“让他跟着你一起去吧,以白衣身份随军。如立功勋,再行晋升。”
    陈青兕喜道:“臣遵旨。”
    “还有……爱卿现在身份不同,尤其是百济那边,情形复杂。朕多额外赐你一支亲卫,护你周全。程伯献与爱卿有师生之谊,想来会好好护卫爱卿周全,就由他统率吧。”
    陈青兕更是喜不自胜道:“陛下顾虑周全,臣拜谢圣恩。”
    李治又问:“爱卿打算何时动身。”
    陈青兕道:“六日以后,臣手上还有一些事务需要交代。处理好后,立刻动身。”
    李治皱眉道:“是否急了些。何况即将入冬,海上风浪不定,爱卿不可冒险。不妨等到开春,海浪平息再做决定。”
    陈青兕道:“在未替陛下分忧之前,臣还是惜命的。臣并不打算走海路,而是先去辽东,从辽东半岛乘船前往熊津。这样即可避免海上的风浪,何况臣也想实地考察一下辽东的情况,百济孤悬海外。高句丽乃是死敌,新罗暗怀鬼胎,辽东是最安全和平的航线,臣要与程都督商议一下护航的事情。两地的商贸得途径高句丽,得让他们的水军不敢冒头,才能确保百济的经济得以顺畅流通。”
    李治眼眸中也闪过一丝动容,陈青兕的实干才能,以及对工作的敬业负责,当真挑不出任何毛病。
    “既如此,朕在京中,等爱卿的好消息。”
    陈青兕用了两天的时间处理了兵部的事情。
    当习惯了甩手掌柜,姜恪这位兵部尚书都不舍得陈青兕离去了,一脸的不舍,还有忧愁:这没了陈青兕,自己的水平,岂不露馅了?
    随即陈青兕又对清流党作了安排,他离去之后,京中的事务以赵仁本为首,王德真、张大安辅之。
    现在清流一派已经被陈青兕整合,上下齐心,即便他不在京中,也能稳步的发展。
    然后陈青兕有宴请了上官仪、薛元超、张柬之、卢照邻、富嘉谟、杜审言,他们除了张柬之,几乎都是长安文坛的风云人物。
    上官仪、薛元超自不用说,陈青兕为发迹之前,许敬宗已经老迈,才思不及年轻人,退居二线,两人就是第一第二的存在。
    卢照邻、富嘉谟、杜审言外加一个骆宾王,在之前宫体诗、盛唐体的碰撞下,大放异彩,身价倍增。
    至于张柬之却有诗才,但以谋略见长,他一直在幕后掌控一切,故而名声并不如其他几位,甚至比不上杨炯、王勃,但却是核心人物。
    骆宾王自从陈青兕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压服上官仪、薛元超取得最终胜利之后,返回了河西,因故不在此列。
    “我走之后,文坛的改革就交给游韶、符超了……”他说着,看了一眼张柬之、富嘉谟、杜审言几人,说道:“你们自当全力辅助,不可怠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