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泰宁变法历百年,东西战争起思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040章泰宁变法历百年,东西战争起思潮
    大夏泰宁四年
    泰宁帝擢王安石为吏部侍郎,主持本年度科举取士。
    泰宁五年
    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入政事堂,跻身宰相之列,开始为接下来的变法做人才准备。
    泰宁七年
    王安石被擢为吏部尚书,跻身总理院,被任命为协理大臣,掌握机枢。
    总理院,有总理大臣一员,协理大臣若干,充以各省部司院官员,协助皇帝处理军机政务。
    有了前两年的准备,王安石一上任便提出了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的请求。
    泰宁帝白汝准许,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与大都督陈升之共同掌管。
    得到授权的王安石当即开始行动,先是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并派出遣提举官四十多人,根据实际情况,走访探讨后,草拟新法。
    泰宁八年
    总理大臣文彦博,以年六十八高龄,告老请辞。
    白汝批准,并升任王安石为总理大臣,以此掌握了除皇帝外在朝堂上的最高权力,并正式颁布推行新法。
    接连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同时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称为‘新科举’,取消了以往诗赋词章占比为重的取士旧制。
    改以重视实际、理性的理学为主的新制。
    并在太学实行“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会试。
    将太学完全变成了专门培养基层官吏的官员学校,与国学注重个性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而为了有足够数量的、有能力的将领。
    在泰宁帝的示意下,一所只招收武士、军士的军事学院,即‘大夏国家将校学院’在开封成立。
    由此形成太学、国学、将学三学鼎立,地方州学、县学天女散的格局。
    随着变法的逐渐深入,严厉的京察,不断裁并的衙门,使得越来越多的官员被罢官,军队被裁员。
    甚至很快的触碰到了地方士绅的利益。
    这些士绅本是士子,经由代代相传的士子身份,从而取代了曾经的豪强,形成了地方上的地主。
    随之而来的便是地方到中央,朝堂到江湖上无穷无极的抨击。
    王安石俨然被痛骂成一个误国误民、贪恋权财、欺君罔上的大奸臣,甚至将其比作唐之李林甫,心胸狭隘,妒贤嫉能。
    其中,以第一协理大臣司马光最为激烈,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成为了保守派的领头人。
    白汝每日都可以看到大臣们弹劾王安石的奏章。
    但白汝不是汉景帝,也不是李隆基,自然以绝对的信任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泰宁二十五年
    经过白汝、王安石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变法,大夏政治生态焕然一新,大夏也就此摆脱了财政不足的困境。
    虽然王安石早在五年前,就以文臣之最,尚书左仆射、文华殿大学士、特进荣光禄大夫、荆国公、上柱国、总理大臣的身份去世。
    但白汝并没有听从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撺掇,废除他的新法,反而更加坚持。
    甚至追赠他为‘太傅’。
    这年白汝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绍天法古仁孝皇帝”,庙号“神宗”,葬“永泰陵”。
    其子白岳即皇帝位,定年号“政和”,被称为政和帝。
    政和帝登基后,一如其父泰宁帝的政策,坚持新法,甚至任命支持新政的章惇为总理大臣。
    并将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获谥号“文”,追封‘舒平郡王’以示恩荣。
    玄通二十一年
    这是玄通帝白涯的年号。
    ‘政和帝’白岳生‘祐圣帝’白纲;白纲生‘嘉泰帝’白至;白至生‘开平帝’白铎;白铎生‘景祥帝’白冈;白冈生‘至庆帝’白谦;白谦生白涯。
    也就是说,距离政和帝白岳登基,大夏已经过了六位皇帝,一百二十多年。
    加上之前的百余年,便是二百二十多年。
    如今的大夏,不仅包括之前的领土,还通过护送逃亡西宁州的吐蕃活佛入藏,成功取得乌斯藏地区的名义统治权。
    大夏一如当初解决昆宁地区宗教方法,承认乌斯藏两位活佛的转世,并设置卫藏宣抚司,管理卫藏地区的宗教事务。
    后来,大夏第三次变法革新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撤路置省,以减少官吏冗员。
    在国内设置行省总督、行省巡抚等管理原来的两路及以上的地区,之下设置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左右学政、左右兵马使等重要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