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汴京大都会景象,二十年战争末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夏帝国玄通二十一年秋
    寒冷的风自北向南,吹过汴京大都会的街道,路上的行人头上裹着厚厚的幞头,纷纷紧了紧衣服,将脖子深埋进立领中,来往匆匆。
    不知道怎么了,北方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冷,就连庄稼的收成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哪怕大夏农学院的博士们,研究出了比百年前多产十数倍的优质良种,引进了自北殷洲的高产作物。
    在一年更甚一年的大夏人口基数上,还是不够看。
    大夏帝国本土人数便就很多了,每年还有诸多附属亲王国与外国人迁入,几乎人口以每年上百万的数量增长,且一年比一年翻倍。
    若不是有东南洲、北殷洲、南洲等地的粮食输入,大夏恐怕不用等西洲人打进来,自己就先饿死完了。
    “反对战争,要和平!”
    “减轻工时,要休息!”
    “驱逐难民,要吃饭!”
    本来冷清的街道上突然出现一群身着圆领束袖袍的青年人,他们举着以墨笔大写的横幅,身着各色学院服饰,簇拥着走在街头上呐喊。
    若仔细听,你可以从里面听出很多拗口的夏语,便是诸亲王国的学子了。
    此时的他们,与大夏学子一样,深恨国家不宁。
    特别是作为亲王国的他们,所受的压迫更加深刻,赋税年年涨,粮价不见跌。
    听到他们的声音,原本紧闭窗门的街坊纷纷打开窗子观望。
    “喔唷,又上街得啦,有这个功夫,读书去好不啦。”
    “妇人之见。”
    “喔唷,你牛的嘞,你咋不去皇宫面前告大状的啦。”
    “无知,我乃士人,又不是民人,岂能轻易告大状,简直有辱斯文。”
    “喔唷,还不是跟我这样无知的妇人家住在下城区,牛什么牛啦。”
    “你懂什么,此乃知行合一。”
    一座三层木楼,二三层的一对男女住户,便隔着楼层就这样,在街道上游行学子们的抗议声中,吵了起来。
    就在此时,一声急促的铜哨声响起,街坊拐角处,冒出一大队负责秩序手拿木棍,身着黑衣的缇骑。
    他们冲入人群,不由分说,见人便打。
    霎时间惨叫声、哭泣声、怒骂声此起彼伏。
    街坊们见状慌不迭的重新紧闭窗门,只是祈祷外面那群孩子别受太大的伤害。
    因为他们知道,外面的这群是为了他们在奔走疾呼。
    如今各地粮荒,大量难民聚集在汴京周围。
    官府不得不下令开仓赈灾,这使得汴京本就昂贵的粮价更加买不起。
    由此形成了由商人、工人、市民出身的学子组织起来的游行示威,希望官府能够采纳意见。
    而且不仅是这一地,几乎是大半个汴京大都会都在举行游行示威。
    整个大都乱成了一锅粥,缇骑司的十万缇骑都出动完了,就差请殿前司出面镇压了。
    如今不仅是商人、工人与市民,包括军人、贵勋、士人都对当前的战争极为不满。
    东西方多年大战,导致商路隔绝,只能接受中间奥斯曼帝国的高昂盘剥,让商人深恶痛绝。
    二十年没有结果,仅仅夺取了北殷洲百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地。
    西线战事更是不断来回拉扯,伤亡了不下百万将士。
    军功少不说,伤亡还大,军方如何愿意。
    工人就别说了,为了生产物资,几乎超负荷运转,连续工作十二个小时,比比皆是。
    市民刚才说了,流民到达,使得官府腾不出来从各地运来粮食,大多送到前线去了。
    说到底,还是战争的锅。
    贵勋呢?因为大夏国内人口剧增,官府不得不实行‘贵族子弟拓边计划’。
    若想要完整继承爵位,必须前往各地亲王国才行,好在去往亲王国是实封,也就是直接变地主,不再是呆在国内守着空锅过日子。
    在本土承袭,只能降爵承袭,而且一降就是三等。
    虽说这里面条件很好,但总有相当部分贵勋子弟不愿意放弃在大夏国内的优渥生活,因此也对官府产生了不满。
    士人就复杂了,既有朝廷为了战争,不断巧立名目,增加苛捐杂税,使得三十年前的一条鞭法形同虚设。
    又有这些士人多来源其他身份,自诩为读书人,想要为国家寻找一条出路,并寻求表达自己的政治建议。
    虽然在各州都设有州议会,省有省议会,选择当地名士担任议员。
    但很显然,这些议员多数被宗室、贵勋、官吏垄断。
    这让这些年随着高等学院数量增加,成为士人的人急剧飙升,其中多为中下层出身,或商人出身。
    有了地位,知识、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这样他们极其不满。
    与此同时,在汴京的皇宫中,大夏皇帝白涯与太子白生正坐在奢华、明亮的宫殿中,谈论着城中的乱象。
    白涯今年七十岁,戴着一副金丝圆镜,拖沓在鼻梁上,鬓角便垂着两条细小珠宝串成的眼镜链,眯着眼睛,努力的看着手上的奏折。
    御案下不远处,满头白发,但略显精神的白生正在也在翻阅,并不断以朱笔在上面写一个‘阅’字或‘准’。
    显然,太子在帮助皇帝处理国政。
    自从五十年前,有太监隔绝内外,造成了一场席卷半个大夏的动乱后。
    大夏便废除了内侍参政的规矩,重新改为总理院总理军机政务,形成意见,再交由皇帝定夺。
    大多时候,皇帝只需要批阅一个字即可。
    毕竟总理院中的几位总理,各自负责一个部门,囊括了绝大多数的夏国衙门。
    经过多次变法革新运动,大夏衙门已经十分精简,政务是政务,财政是财政,兵政是兵政,监察是监察。
    由此形成了一个总理大臣,四个协理大臣,相互制约、合作的总理院。
    虽然看似总理院接过了皇帝的很多权利,但最终的拍板权与总理、协理的任命权、刑事豁免权、调兵权,都在皇帝手中。
    “看来这些年,我们光盯着小西洋与北殷洲了,忽视了国内的情况,不然何至于形成如此大的风潮。”
    “缇骑司还压得住吗?需不需要调动殿前司?”
    听到父皇的询问,白生摇摇头:“开封府尹适才派人来过,说还勉强压得住,就是大都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了。”
    “要是照这个情况下去,恐怕最多只能撑三个月了。”
    白涯略微头疼,以朱笔末端按压太阳穴:“看来,这场战争是时候要结束了。”
    “太子,你准备一下,让礼部、大理寺出人,与皇家商会一同出使北俄。”
    “北俄人早就不愿意与我们打下去了,多次通过哈萨克人传递消息,希望与大夏签订秘密停战协议。”
    白生听后提出一点补充:“父皇,您看是不是派一位皇子一同出使,比较显得有诚意。”
    “你说的很对,这样,让唐王去一趟,告诉他,买回来粮食,才是最紧要的,通过北俄,在西洲东部打开一个缺口,便可以往大夏接一条输血通道回来。”
    “儿臣这就去办。”
    就在白生准备起身下去办事时,殿门口突然传来一连串急促却又整齐一致的踏步声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