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足疾致死请长安,江陵战休增新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夏承乾六年十二月
    高季兴终于是没有等到吴国的援兵,也没有等到夏国自退,反而收到了阎王的请帖。
    十二月一日,高季兴脚气病发,脚上血流不止,暴死,终年七十一岁。
    好在其子高从诲在军中素有威望,江陵城防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但是夏军得知高季兴死后,攻势愈急,直至攻破外城,南平军不得不退往中城固守。
    在此危急时刻,给父亲治完丧后,高从诲听从谋士蔡传和的建议。
    通过给楚王马殷、剑南东川节度使安元信二人写信。
    请求他们帮助自己上奏给唐主李嗣源。
    表明自己对父亲反叛后唐的歉意,并表示自己与父亲不一样,愿意重新称臣纳贡。
    而为了争取楚国的援兵,高从诲甚至不惜送给马殷江南的灃、朗二州。
    夏承乾七年五月
    安元信把高从诲信的内容告诉李嗣源。
    李嗣源考虑到夏军势大,而自己确实需要南平国在夏国之南给对方找不痛快。
    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六月二十三日
    得知唐主同意自己重新归附,高从诲喜极而涕。
    天知道这些日子他怎么过来的。
    要不是送出了灃、朗二州,得到了楚军的支援,他早就沦为夏军的阶下囚了。
    于是他马不停蹄,上表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牙刘知谦自江陵水寨上船。
    沿着长江溯源而上,经由成都、剑阁入关中,抵达长安。
    刘知谦代表其主高从诲进献赎罪银三千两,并礼赞大唐皇帝陛下。
    李嗣源对高从诲的态度很是满意,下诏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
    随后,罢免为荆南招讨使,命剑南东川节度使安元信罢兵,并出兵支援江陵城。
    又遣使往开封,面见大夏皇帝白涧,声明南平已经是大唐的国土了,请夏主遵从盟约,退兵,勿要损害了兄弟情义。
    朝堂上,夏国群臣见唐使如此傲慢,皆愤怒不已,不再遵循朝廷礼仪,纷纷与其对骂。
    而这时候,管理朝堂纪律的御史仿佛于此视而不见。
    群臣见此,更兴奋了,直至骂得使者面红耳赤,呐呐不能言。
    而且这些大臣还都不是直骂,引经据典、拐弯抹角,也就使者有点文化,不然还听不懂。
    半个时辰后,白涧见群臣口干舌燥,说不动了,唐使也摇摇欲坠,仿佛下一刻就要倒下,知道差不多了,便出言道:
    “好了。”
    此言一出,群臣当即闭嘴,扭过头去恭敬站立,仿佛刚才说话的不是他们,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大夏上下的心意,想必唐使也都深有体会,都感受到了。”
    “回去告诉李嗣源吧,江陵,我大夏儿郎在此流血牺牲,奋战一年之久,眼看就要拿下来了,是必不可能相让的。”
    “若他实在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清局势,那么,他要战,朕便战。”
    “夏帝!”
    见唐使还欲说话,白涧直接拂袖而起,转身离去。
    中常侍李达见此连忙高声喊道:“退朝!”
    群臣见状躬身行礼礼送。
    然后便有顺序的退出朝堂,只留下唐使在风中凌乱,直至一名内侍带着几名御前侍卫,前来请他出宫。
    夏承乾七年,后唐天成四年
    七月三日
    唐军自潼关而出,增兵陕州新安城、虢州松阳关。
    又有唐剑南东川节度使安元信,亲自领兵进驻渠州,厉兵秣马,剑指夏国的通州地区。
    再以李嗣源命令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增兵兴州,意欲夺取夏国的梁州地区。
    唐军三面异动,自然瞒不住被夏国渗成沙子的夏国绣衣卫。
    白涧根据唐国的调动,一方面下令洛阳都督原子昂加强戒备。
    另一方面,又令镇军大将军朱令德领兵万人,进驻洛阳,随时防备唐军攻打洛州。
    并又将情报传给南郑都督朱简、通州都督康延孝加强戒备,又给坐镇南郑的梁王白潮增兵两万,以防不测。
    夏唐两方不断调兵遣将,仿佛大战一触即发,但最终双方还是保持了克制,只有小规模的对战。
    至于河北夏唐交界,却完全没有敌对气氛。
    因为二者需要通力合作,对抗来自契丹国的威胁。
    所以无论是白涧,还是李嗣源,都给坐镇河北的蓟北都督白涛、太原留后魏王李从厚勿要受到中原影响,防备契丹才是重事。
    荆州江陵城
    虽说高从诲有着唐、楚两国的帮助,但旷日持久的战斗,以及夏军始终不放弃的攻打。
    最终江陵城还是没有守下。
    看着源源不断涌入江陵中城的夏军将士,高从诲站在船上,一股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