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汉末遗留七里亭,唐初复兴白氏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永徽二年三月,徐州,彭城,七里亭。
    亭有民百户,自汉时便于此定居,后屡经战乱,仍旧传续不断,只因为此地靠近任山,且离彭城只有七里。
    每当有战乱时,七里亭的百姓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或向南遁入任山,或沿着汴水而下,遁入芒砀山。
    相传,汉高帝刘邦,便是在芒砀山起兵。
    因此七里亭的百姓历经汉末百年乱世而没有灭绝,是十里八乡传承久的乡里。
    亭内有一座祠堂,是七里亭百姓最重视的建筑,他们能够存活到今天,全靠祠堂集聚人心,同心协力,互帮互助。
    没错,此地定居的百姓,正是汉末留在此地的白氏族人,传承上百年,早已与主家断了联系。
    不过就算如此,依据七里亭白氏先天从主家带出来的藏书,当年也常有人走出去,做得一方官吏。
    传闻亭中成就最大的族人,便是北夏时,得以调入京城担任了一个七品京官,返乡后被亭中百姓大肆宣扬。
    甚至为其单开族页,常常被后来的族人拿来教导自家的后辈努力读书。
    然自从北夏灭亡后,七里亭白氏与主家断了联系,便很难再走出一名做官的人。
    加上徐州乃战乱之地,故而族人多是在彭城官衙谋得一个胥吏的职位,保住七里亭不被外人欺辱罢了。
    隋末时期白氏子担任徐州刺史,七里亭迎来了一次复兴,有族人因功被提拔为萧县县令。
    但不知为何,从二十年徐国公一脉搬往长安,七里亭白氏出身的萧县县令也在不久之后去世,七里亭白氏便再也没有出现一位官府中人。
    于是七里亭便开始衰落,不断有彭城豪贵开始强行收购七里亭的土地,甚至强行迁徙一些外姓人进入七里亭为他们耕种,抢占七里亭白氏的职位。
    很多族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故土,前往汴州打工,致使七里亭白氏愈加落寞。
    好在自从先帝太宗下达解除科举限制的诏令,七里亭白氏的族老们便看到了一个机会。
    一个复兴七里亭的机会,他们从全族凑足银两,从彭城雇佣了一位夫子,开始教授族中子弟读书。
    即使被彭城权贵挤压得再艰难,他们也没有停止雇佣夫子的打算。
    因为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有一个族人得以科举成功上了。
    七里亭北面,此处靠近汴水,土地最是肥沃,中有一处一进院落,泥墙破瓦,院内没有种植名贵花草,而是种植着瓜果蔬菜。
    可知此家曾经有过辉煌,不过如今家道中落,让外人叹息。
    没错,此处正是当初从亭里走出的萧县县令白万章的宅邸。
    自从白万章在任期间病逝,便只留下一对孤儿寡母,靠着他留下的微薄俸禄度日,自然也是没有钱财修缮破败的庭院。
    由于白万章家占据着亭北水南最多的肥沃土地,自然受到了彭城来人的针对。
    白万章的妻子刘氏,为了安心供养儿子白望宗读书,不得不被迫贱卖亭北的沃土,只留下亭南的几亩中等田地。
    好在有族人帮衬,这才没有受到外人的欺辱。
    不过为了供养白望宗读书,顺利通过科举,并没有准许他去亭里族人供请的王夫子那里学习,而是将其送往彭城的一家私塾。
    听闻该私塾的夫子,曾经去过长安参加省试,不过因为运气不好,没有考中,只得返乡担任教书先生。
    而该私塾乃刘氏的娘家主要出资,其余多家共同开设。
    刘氏找了家中的兄弟,多方求情,这才以高出刘氏族人一倍的束脩为条件,进入私塾读书。
    为此,刘氏几乎将家中的能够卖的一切都卖掉了,就连亭南的几亩薄田也租给了亭中的族人,每年只是收取些许粮食。
    又在宅院附近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勉强得以为继,但如今的白家说是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而刘母如此辛劳供养,又有父亲留下的几部残书注解,白望宗自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仅在私塾读了短短五年,就通过了徐州当地的解试。
    以徐州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得以去往京城参加省试。
    消息传来,七里亭的白氏族人异常兴奋,纷纷前来白望宗家道贺,那天是刘母最高兴的一天。
    不过高兴过后,如何凑足去京城的路费,便成了刘母的心病。
    经过几夜的辗转反复,她决定将亭南的几亩土地卖了,本来想着留给望宗一条退路的,如今看来,已经不再可能了。
    想罢,她从床上起身,用力推开床,从墙根处抠出一块石头,露出里面的空洞,伸手往里面掏了掏。
    掏出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有几张纸张,其中一张是房契,其余的都是田契。
    唐律规定,凡有官身者,除去领取供奉的职事田,可有规定数量的永业田。
    职事田不可买卖,官无则收回,永业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