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琉璃寺,盖棺定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窦固、耿秉等分四路由凉州出击北匈奴。窦固从酒泉郡而出,于天山大败匈奴派遣到西域的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取伊吾卢地。
    此役汉军阵斩数千首级,击败呼衍王后,窦固留存些许兵马屯驻伊吾卢城,以为监控西域北部,同时防备匈奴,自己亲帅大军回师。
    拿下呼衍王后,刘庄遣假司马班超等率所部吏士三十六人,出西域,打通西域南路。并在鄯善国、于阗国境内,击败该国中的亲匈奴的势力,扶持起了亲汉势力。
    至此,西域诸国重新开始了“皆遣子入侍雒阳”,西域再一次与中原开始相通。
    永平十七年
    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击败北匈奴于蒲类海,北匈奴再一次遭到重创,远遁漠北。
    汉军大胜而还。
    此后的一段时间,汉军不断和匈奴其他势力交手,先是又一次打败了呼衍王,然后又击败了左谷蠡王,攻占了车师国,争夺金蒲城,大汉在西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域诸国又开始面临了选择。
    同年八月,刘庄重新在龟兹国设置西域都护府,又在车师国设置戊己校尉,恢复了大汉对西域的领导权。
    正当窦固和耿秉等将领期望一击将北匈奴彻底解决时,雒阳传来了噩耗。
    永平十八年
    八月
    壬子日
    刘庄在雒阳东宫前殿去世,窦固等人听闻这个消息,立即将战线缩短,撤回了涿邪山以西。
    而身为外戚的窦固立即启程回国,留下耿秉带领前线军队,让他好好看顾西域,不要轻易开展战事,一切等他从雒阳回来了再说。
    耿秉虽然遗憾,但是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立即答应了下来。
    十六日
    刘庄被群臣上谥号“明”,是为大汉孝明皇帝,又历数了明帝在这些年对大汉的功绩。
    整顿吏治,抑制外戚,申明法度,鼓励文化,扩大太学,轻徭薄赋,北击匈奴,收复西域等等,无一样不是明君所为。
    故而群臣提议可为明帝立庙,以为祭祀。
    太皇太后马氏将这想法诏令天下,让天下诸侯王和百姓上书言明是否同意。
    针对立庙和上谥号这一规定,大汉或者说华夏已经形成了潜规定,一定要公平公正,不然会被天下人所嗤笑。
    曾经王莽想给哀帝、平帝立庙,上一个好谥,以彰显两位皇帝在自己的辅佐下的圣明,但是被白氏所阻止。
    白氏撺掇天下读书人,上书谥号是华夏定制,不可肆意妄为,若是谥号可以随意更改,随意定性,那华夏制度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对天下不利。
    本来王莽还想强行推行下去,但是就连他最亲密的战友白宣都极力的反对,认为不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就只好作罢,让群臣公正的商议。
    但是强力的推行了立庙,不过就算推行了下去,等到新莽灭亡,光武帝继位攻入关中,重建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将平帝和哀帝的庙给取消了,认为这不符合礼制。
    所以一个皇帝的谥号,需要群臣来商定,这也是天下读书人的权利,你活着的时候我不好说你,你都死了,还管我怎么给你上谥号?
    而即将继位的太子和还没有成为太后的皇后也不好阻止,毕竟上谥号的时候正是皇帝驾崩,新帝没有正式登基的时候,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天下群龙无首,群臣掌握着天下最高的权力。
    太子若是反对,群臣会想,这是干什么,还没当上皇帝呢,就开始即独断专行了,如此本来稳固的君位,就会开始动荡。
    而皇后也一样,需要群臣支持她成为太后,若是得罪了群臣,恐怕又会出现变数。
    因此几乎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打扰群臣商议皇帝的谥号,这也是皇帝不敢肆意得罪群臣的原因,得罪了他们,等你死了,少不了一个恶谥,只好也是一个哀啊,僖啊,殇啊之类的偏向于恶谥的平谥。
    而立庙则是另一个规定,群成同意后,需要昭告天下,若是没有诸侯王和百姓反对,那么这个庙就可以立。
    因为立庙,是需要诸侯王配合的,也就是说,不能只在国都立庙,还要在诸侯王的宗庙里立。
    若是诸侯王不同意,这庙就算立起来了,后面也会被撤销。
    因此当朝廷将给刘庄立庙,庙号为“显宗”的诏令发下去后,这就开始体现刘庄在诸侯王面前的得分了。
    但好在刘庄对诸侯王不错,甚至当初还曾经将东平王主动邀请入朝廷为官,辅助他处理政事,所以天下诸侯王都上书表达了同意的意思。
    白国上书同意了,并派出上百人使团,以世子白绪为首,前往雒阳吊唁。
    随着白国的认可,河北诸地的官员,以及代表万民意见的万民书也随之而来,表示对显宗皇帝的哀悼。
    白氏之所以认可刘庄对于大汉的卓越贡献,是因为即使他暗地里对白国使了很多绊子、手段,但是都在规则之内,在情理之中。这也无法磨灭他对于诸夏的功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