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随着群臣站起身来,白涧看向中常侍李达,示意他宣诏。
李达恭敬行了一礼,从旁边捧着一封诏书,走到群臣面前,缓缓打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应民,登极建制,······”
诏书通篇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大夏开国的必要,并表示了白涧自己对于人才的渴望,以及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洋洋洒洒数千字随着李达的口述,不断回荡在宽广的殿堂内。
“···此诏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身为开国诏书,以此宣告大夏的建立,是十分合适的。
接着,李达又拿过第二封诏书,宣布大夏国的制度:
仍旧以三省六部为主,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开“政事堂”,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平章事”诏入政事堂,为宰相,实行多相制,掌民政,事实上的最高行政机关。
设“枢密院”或称“枢密府”,置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官,掌调兵权,实行文武分治,佐天子执兵政。
以度支府为基础,置度支司、盐铁司、转运司,合成“三司”,各置使分领,设‘三司使’一员总领财政。
在地方州县置计员,辅佐三司收取税赋,运至各地常平署、开封国库统一管理。
开“大都督府”,改地方节度使为都督,掌中央禁兵以及地方戍兵。
在地方划分都督区,仅都督所辖都督区的军事。
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一员,领都督府事,名义上统管全国军事,掌统兵权。
而地方都督区与地方州县互不相属,不过现在天下战事未平,地方都督为了防御外敌,需要提举本地一切军政。
所以战时白涧赐给某地都督“王命旗牌”,以示总督当地军政大权,称“总督”。
等到战事停止,可随时收回。
再设元帅府,里面可容纳名将、宿将,府内置大元帅、元帅、大将军等军职,不领实权,但俸禄丰厚,用以养才。
皇帝亲领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又设国子监,总管全国学政,州学、县学,乃至开封最高学府,由汴梁书院改编而来的“大夏国学”或称“国学”,以及新设的“太学”。
其中国学主理,太学以文。
至此,白涧所制兵、民、财、学四政,完全打破了后唐以来宰相一家独大的局面。
兵权被一分为三,兵部掌军队后勤、兵员招募,枢密府掌调兵,都督府掌统兵、练兵。
总而言之,中央禁军要是没有皇帝的命令,单个部门是无法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
若战事一开,皇帝自元帅府选一员上将,给予兵权,便可快速支援前线,平定叛乱。
而财、民分治,给三省六部上了一道枷锁,没有皇帝的许可,三省六部一分钱都无法从三司调动。
因此大夏将在每年年末召开一次御前财政预算会议。
由皇帝主持,三司(财政)、三省(民政)、三府(兵政)、国子监(学政)等诸省部司长官参加,商讨本年度财政结束和下年度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