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史无前例的历史节点,江辉的大胆提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看到报纸上写着今后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江辉终于松了一口气。
    新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
    虽然有些动作落实下去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大方向已经确定了。
    今后自己可以折腾的东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从首都汽车制造厂跳出来单干,肯定还是需要时间的。
    「陈总工,这一次大会的相关内容,您有看不?」
    要在首都汽车制造厂搞点事情出来,肯定是要有领导支持才行。
    厂里面的管理层,江辉最熟悉的就是陈奇了。
    「看到了,相关的报导我看了好几遍,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会调整到经济发展上面去,这对我们厂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特别是在全新一代BJ212的样车即将开始组装,明年就要全面进入到量产状态的时候,有这麽一个变化,它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就更多了。」
    陈奇现在满脑子都是新款BJ212的事情。
    看报纸上面相关的新闻,也是会结合新款BJ212的情况去思考相关的影响。
    厂里面有好产品的时候,大家都是希望经济政策能够更加灵活一些。
    要不然一切都是按照计划生产,按照计划去划拨,那麽首都汽车制造厂研发新车型的意义就很低了。
     大家也没有积极性去进行各种技术改造。
    因为反正车子不算技术水平如何,都是不愁没有销量。
    把技术搞得很好,上级部门也不会提高划拨价格,大家自然就躺平了。
    但是如果相关的体制能够有一些变化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陈奇显然是从这一次大会的精神当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新款BJ212的发展需要厂里面有更大的处置权利,而这个变化是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
    「这个大会之后,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是会考虑选取一批企业作为试点,尝试做一些改革。」
    「我觉得厂里面可以考虑主动的提出这个方案,看看一机部有什麽反应。」
    江辉这个提议,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1979年5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选定首都钢铁公司丶首都清河毛纺厂丶津城自行车厂丶津城动力厂丶沪上柴油机厂丶沪上汽轮机厂等京津沪8家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
    作为试点企业,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的话语权增加了不少,对企业的发展肯定是很有好处的。
    这些企业试点之后的情况也是比试点前好了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江辉曾经去修过车的首钢了。
    1979年3月,当时的首钢主要领导听到国企「扩权让利」改革试点的消息,就赶紧给首都市和冶金部领导写报告,主动请缨,争当改革试点企业。
    这种完全符合改革精神的报告,自然立马得到了批准。
    从此首钢开始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全员承包丶包死基数丶确保上缴丶超包全留,欠收自补。
    首钢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承包制改革。
    通过化整为零,责任到人,承包制最终落到首钢7万馀名员工的头上。
    员工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抓生产,热火朝天的场景在首钢处处可见。
    农业改革看小岗,工业改革看首钢。
    首钢探索的「承包制」改革,成为当时华夏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首钢的改革如同往一潭死水中扔进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钢主动试点的承包制,让国企释放出巨大活力,实现首钢发展史上的腾飞,使其成为全国工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整个80年代,全国各地每年有上万人次来首钢参观学习。
    改革前的首钢没有经营自主权。
    一年要炼多少钢丶多少铁丶多少焦炭,全都得按照国家每年下达的生产计划来,种类和数量是安排好的,首钢只需要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尽管首钢员工数万,当时的首钢经理,角色却如同组织生产的「车间主任」,手中的签字审批权,只有800元。
    超过这个数,首钢就得向上级管理部门冶金部打报告请示。哪怕是企业要盖一个厕所,也需国家计划中有专项的资金。
    企业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员工还能有啥积极性?
    改革后就不一样了,包产到班组丶个人了,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
    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同。
    如此好的机会,江辉自然不想首都汽车制造厂错过。
    特别是这种企业放权的改革,对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