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路过一个卖水果的摊子,冼耀文驻足问道:“加州桃子?”
小贩见来了生意,热情招呼,“乔治亚洲,今天刚到,很新鲜。”
冼耀文拿起一个桃子瞧了瞧,“怎么卖?”
“15美分一磅。”
冼耀文拣了几个桃子放进秤盘,然后举起左手左右晃动,“先生,我在天平厂制作砝码,让我们保持体面,OK?”
小贩在他脸上瞅了一眼,放下按在腰带上的右手,“这里的人都知道我阿里做生意最讲诚信。”
冼耀文没有回应,只是朝小贩的腰带瞥了一眼,心中猜测藏在里边的磁铁有多重。
犹太小贩不会缺斤短两的存在凤毛麟角,遇见生客,一磅少两盎司是常规操作。
过秤,付款22美分,再掂份量,觉着差不离,拎着纸袋离开。
吃完了贝果,路过一个水池,洗了一个桃子,嘴里啃着接着逛,不知不觉来到加尼纳犹太会堂附近,他仿佛置身于老头子描述的1977的西单商场后巷,老头子鬼鬼祟祟地来到一个人身前,猥琐地问道:“同志,要白鸽吗?”
老头子说过,他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倒票和倒古董挣到的,毫无新意的开局,1951年的纽约街头已经在上演。
自打去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重启战时经济措施,通过配额制度控制关键物资的分配,确保军需优先供应,从食品、燃料到布料、橡胶均被控制。
每个家庭按月领取一本类似粮本的配给册,其中含布票、油票、糖票等,每人每年只有11码布料配额,仅够做1套西装加1条裙子,白糖每月1磅,购糖时不仅要付现金,还要拿出糖票,去加油站加油需油票,且按照车牌单双号限购。
不过,布票的意义不大,美国仅缺少一些特殊布料,常见布料并不缺,控制布料是为了强制将制衣企业拉进军供体系,因此导致的后果是布料和成衣价格飙升,普通家庭在衣服方面的开支比重增大,对贫困家庭极不友好。
美国不缺可以种植榨糖农作物的土地,佛罗里达州十分适合种植甘蔗,也不缺蔗糖产能,仅需一年即可从进口补充状态转变至生产过剩,只不过甘蔗在经济作物当中排不上号,种植又相当辛苦,较少农场主会选择种甘蔗。
配给制度一执行,并减少从古巴的进口数量,蔗糖黑市自然而然形成,官方价10美分/磅,黑市卖到50美分/磅,4倍的差价,就问农场主动不动心?
华盛顿不强制也不号召、补贴,通过调节供求关系,推动美国蔗糖实现自给自足,这是未雨绸缪,以应对万一战争扩大化的局面。
话又说回来,甜食已是满大街漫天飞,还要搞配额式饥饿营销,原来不怎么吃糖的人经这么一挑逗,也会沦为甜食饕客。
冼耀文极度怀疑糖配额的背后有医药集团的推动,可惜他不太清楚各种糖尿病相关药物的面世时间,不然可以推导一下。
靠近,听上两句,入耳意第绪语,语速有点快,多半是东欧过来的犹太移民,苏联犹太自治州、乌克兰或波兰。
自1920年代开始,大量东欧犹太难民迁居美国,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没下船就已经饿着肚子,落地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填饱肚子,而且要快,犹太基金会的帮助有限,只会救一时,不会救穷。
因为欧洲排犹思潮影响美国社会,也因为一个快字,犹太人给美国注入了更为强大的内卷,拿更少的钱干更多的活,严重影响到本土白人的就业安全,凭借早期排华积累的经验,本土白人很快拿出系统性的排犹方案:
华尔街投行、商业银行限制犹太员工,在华尔街打混的新犹太人很少,但个个很能打,不是超级精英根本别想混入华尔街。
顶级律所拒收犹太毕业生,哈佛法学院甚至建议犹太生“改姓”求职。
医院限制犹太医生职位,实行反犹太主义,最近几年犹太学生占全美医学生的25%,但顶级医院实习名额仅对犹太人开放5%,而且最终能顺利留在医院的人少之又少。
经过入学、实习、留院三次不公平的筛选,犹太医生不是精英就怪了。
名校限制犹太学生录取,哈佛、耶鲁等校犹太生比例被控制在10%以内。
纽约不少物业明文禁止出售/租赁给犹太人,即使能租到,也会被各种刁难;犹太家庭申请房贷时需基督教担保人。
大学的兄弟会、姐妹会,高尔夫球会、游艇会等社交圈子排斥犹太人,媒体基本上逢犹必黑,好莱坞电影里一出现犹太人,不消说,一定是反面角色。
在地缘上,曼哈顿的唐人街和小意大利共享街道,小意大利和犹太社区仅隔一条街道,形成三族鼎立的格局,这是巧合吗?
不,这是三排抱团,从爱尔兰人到华人和意大利人,再到犹太人,先后都是被排斥对象。
爱尔兰人血统特征不怎么明显,血混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