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武侠招数立论:“势”与“意”的例析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一十三章武侠招数立论:“势”与“意”的例析
    对于一个武侠作者,不知气功、武术,又以为飞檐走壁,只是一种肢体的矫健,实在赧颜!但也不可强求,以金古辈论,同样是个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何求去喉顶钢枪、胸碎大石?
    但看小李飞刀,例无虚发,独孤九剑,招招出奇。对于一个平凡人,内心总追求“新、奇、异、绝”的梦,武侠成了平实中的虚幻,仙侠则成为了虚幻中的虚幻。试问哪一本武学秘笈、修真残页,真可以让君改头换面?
    无论是“无招胜有招”,还是“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东方朔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而已。无招何以胜有招,剑道何以合人道?
    小说里出现的武学,只管打雷,唬得人纷纷跳开仰望,就是不下雨。虽然“听雷止渴”是平凡人的所爱,就像此时能幻想雷公电母,如果有人告诉你科学的道理,老信徒脸色就要难看了。我们说“十步之遥九步踏”,要到十步之外,中间九步是少不了的。但戏里的宗师,却只在十步外耀武扬威,不告诉你那九步是怎样过来的。其实,一般情况下,作者也不知是怎样过去的。
    这就闹笑话了!如果十步之外是个深渊,还耍什么猴戏,不就掉下去了?不急!不急!作者告诉你,这个宗师格外高深,是武术里的爱因斯坦,他会飞!哦,会飞!徐志摩也想飞呢!实在话,不懂得“天马行空”九步,就像程咬金没有“三板斧”,少了许多浪漫的幻想,不如当程序员去,搞什么文字?
    呵呵,无奈,个人是理科出身,又读计算机,便有一种将九个脚印落位弄清楚的冲动。当然,连续是无限量,我所做的,只是尽量将单元变小而已。如此出来的招数,多了逻辑,却少了变化,在约束中自由,我所赏者!
    总论:“势”与“意”
    “势”与“意”,是我小说里招数演变的两个大概念。
    所谓“势”,指某一时刻的位置,该定位下有多少变化的可能。比如,出招时的姿态,或说姿势,便是一种“势”。这个姿态的作用,是为了出招人更好地发动心目中的招数。但这也必然付出了代价,将开山斧高高举起,你不往下劈,硬要先收回脚下再向上挑过去。端是奇招!但这里,挑上去这个动作,它的势在脚下,而不在头上。也就是说,出招人多花了“变势”(从头顶向下到脚底向上的缓冲过程)的气力和时间,换来了对手意外而反应不过来的时间。划不划得来呢?老实说,变势幅度太大,是不划算的。自身而言,每一个“势”,于某些方位有利,于某些方位不利。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姿势。
    所谓“意”,指出招前后散发出该行动特有的气息。如果说“势”是物质条件带来的约束,“意”则是精神世界的规范。能妙用“势”,是武学的天才;能妙用“意”,则是天才中的天才。(如果要写仙侠,御意成形,谓之“象”。不在讨论之列。)“意”的立论比较缥缈,不像“势”那么好理解。因而使得“意”的妙用,变得几乎不可能,或者能用而不知其理。一般所说的“杀气”,能够给人制造心理上的压力,是用“意”的初阶。关于这方面,还是在实例中来说明。
    顺便说几句“象”,御意成形,便是“法术”。简单来说,就是能将心中所想的,轻易地转化为物质形态。这三个概念是相承的。能妙用“势”,便能略知皮毛地窥探到“意”,弄出些让人觉得很玄妙的东西;能妙用“意”,便有一定的办法将之作用到现实中,即“象”的范畴之内。当然,“象”基本是无稽之谈,仅初阶在现实中偶能发生(即“意”的妙用),不然大家都飞仙了。
    例析:
    鉴于尚是摸索阶段,不能条理分明,而且这样一来变得枯燥,所以用本人写作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逍遥游》选段:
    何不醉微微一笑,道:“逍遥步。”
    只见冥灵向何不醉越走越近,此时脚方向右踏出,突然一花,身形陡变,似一缕清风飘过,又如冤魂飞升。
    欧阳蝶羽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冥灵已经出现在左边,距何不醉右侧不过一尺之遥。忽见何不醉退了一步,又听得他言道:“好个‘春秋笔’,以指代笔,威力依然可观,这招‘金钩铁笔’,若能再长一寸,便能对我右期门构成威胁。”说话的同时,已经避开了两招,飘到一丈开外。声音却如平常,没有半点紊乱或阻隔。
    冥灵一道幻影,突然又出现在何不醉身后,“六艺掌”中一招“礼崩乐坏”,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何不醉后心。
    欧阳蝶羽“啊”的一声,本拟避无可避,何不醉却像早已知道一般,右手反曲,在背后跟冥灵对了一掌。
    冥灵身子平移了三尺,兀自站立,却是不信,何不醉如此轻巧,便破解了他的得意招数。仍是呆呆地空想:“金钩铁笔”点期门,退三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