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学贯中西何良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连英西海战中,西班牙战舰上的铸铁炮都是来自对手英国人,这可能也是英国引领了更加重视炮战的海战战术革命的原因之一。
    至于亚洲的两代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他们的铸铁炮技术都来自东方,前者来自濠镜的中国工匠,后者来自平户的倭国工匠,时间点就在林海穿越来的这个时代。
    果然,林海听到米格尔接着道:“我们葡萄牙人学习铸铁炮技术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当时议事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何,他从佛山聘请了几位唐人工匠,向葡萄牙人传授了这项技术,万奴卜加劳来到濠镜后,也专门向何请教过铸铁炮的技术细节。”
    “我听说在濠镜还有一种内层是铁、外层是铜的复合炮,不知侯爷可有耳闻?”林海接着又问道,明末曾经出现过一种内锻外铸的双层复合炮,后世有专家推测这项技术起源于澳门。
    “嘿,这你可算是问对人了。发明这种炮的人正是何良焘,而第一个将其用于实战的则是鄙人。”
    “你说的是真的?”林海闻言微微动容,他原本以为何良焘只是学会了这年代东、西方的先进造炮技术而已,想不到他还能搞发明创造,这对于一个通事来说实在是有些难能可贵了。
    “自然是不假,濠镜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欧洲的铸铜技术加上明国的锻铁技术,在这里孕育出了你说的复合炮。”
    米格尔很快从林海口中学到了复合炮这个词,接着又夸起何良焘来:“其实何本人就有点像复合炮,也是东方技术和西方技术碰撞之下孕育出来的大匠。”
    “老伙计,你的话我完全赞同,但有一点我要纠正你。你应该说欧洲的铸铜炮技术,而不是欧洲的铸铜技术。”林海接着又道,“唐人在几千年前就能铸造十分精美的青铜器,两百年前还曾铸造过一口九万斤的青铜大钟,真要说铸铜技术,你们西人才是弟弟。”
    “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们明国的皇帝还要到濠镜来买炮呢?”米格尔对林海的话表示不服。
    “我说过,你们的铸铜炮技术确实是领先于唐人,但那是因为你们率先摸索出了铸造大型、长身管火炮的技术,而不是在青铜铸造工艺方面有什么超前之处。”
    林海所说的大型、长身管火炮就是明清两代常说的所谓红夷大炮,实际上明末引进红夷大炮技术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历史,但本土生产的数量非常庞大,真正的差距并不在铸造工艺方面。
    他接着又说道:“明国北方的河网远不如西欧那么密集,这导致陆上运输重炮十分困难。此外明国长期以来最大的对手都是游牧民,对付他们用轻型火炮打霰弹更加好使,所以我们并没有发展出大型、长身管火炮的技术……”
    “直到近些年来,明国的北方出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对手,为了对付他们,明国的皇帝才要从濠镜引进欧洲的火炮技术。”
    “我不想就这个问题与你争论了,你永远都是在抬高唐人,贬低欧洲人。”米格尔忿忿不平,在类似的话题下他已经被林海教育了好几次。
    “我只是在陈述一些被人忽视的事实而已。”林海笑着回道,时不时打击一下这洋鬼子,还确实有点让人上瘾,“不过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应该是你爱听的,其实我丝毫没有贬低欧洲人的意思,你看关于战船,我就从来没说过唐人的船更好。”
    他接着又道:“火炮方面,欧洲人当然也有领先的地方,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吗?”
    “你方才说了,是大型、长身管火炮的铸造。”米格尔闻言回道。
    “这只是表象,你们真正的优势在于运用了一套科学的铸炮方法。”林海说着又道,“这种方法我称之为模数理论,也就是按照炮口内径来确定火炮各处壁厚和各部件的尺寸,一定程度上实现火炮的标准化生产。”
    其实模数理论才是欧洲火炮技术真正的优势所在,这套理论诞生于16世纪中叶,其核心就是要在火炮威力和重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否则造出的大炮要么傻大笨粗,要么就很容易炸膛。
    这个理论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明末引进红夷大炮主要引进的就是这个,至于铸造工艺之类的,我大萌缺这玩意吗?
    然而悲催的是,明末引进的模数理论在满清一度失传,直到鸦片战争时才由丁拱辰从英夷火炮中习得,那时欧洲的后装线膛炮都快出来了。你但凡读一读明末的西洋炮学书籍,也不至于此啊。
    “除了模数理论之外,你们的弹道学我也颇为欣赏。”林海接着又道。
    然而米格尔却在这时唱起了反调:“弹道学?说实话,我是不知道这狗屁东西有什么用。”
    “你看看,我夸奖你们欧洲人的时候,你又不接受。”林海呵呵笑道,“看来,你还是更喜欢被我教育嘛。”
    “借用你一句话,我也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炮兵会用到弹道学这种狗屁不通的东西。”
    米格尔说的确实是事实,这年代的弹道学确实是不靠谱,比如伽利略提出的抛物线弹道就没有考虑空气阻力,更不用谈风力了。17世纪有人认识到了这些,但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公式。
    再加上这年代的火炮尺寸不精确,火药燃烧同样没谱,一门炮能打多远,弹道是直的还是歪的,不试是不知道的。所以炮手要打的准,光是技术高超还不够,他得对这门炮足够熟悉才行。
    这就是米格尔说弹道学没用的原因,用弹道学计算出来的射程,可能还不如明代兵书里炮口垫高几寸、射程达到多少这种统计经验值。
    然而,你用的是经验,人家用的是物理学,虽然效果可能差不多,但别人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总有一天能产生质的飞跃。
    明朝缺技术吗?不缺,甚至比同时代的欧洲更强,当然某些领域落后是难免的。
    明朝真正缺的是什么?是科学!
    大明从不缺少能工巧匠,但也从来没有诞生过伽利略或笛卡尔。
    “弹道学总有一天会大放异彩的。”林海也不想就这个问题再和米格尔深入交流下去了,那不过是鸡同鸭讲而已。
    他接着又问道:“那你们这次在濠镜,可有找到精通物理学或数学的人?”
    “没有。”米格尔摇了摇头,“其实,我不太理解你要找这样的人做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
    “好吧,或许你是对的。”林海也知道引进一两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其实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要培育科学的土壤,也不能光靠引进人才,这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目前他还没有资格去奢望。
    就眼下而言,还是何良焘这样善于学习、又富有创造力的能工巧匠更加宝贵。
    关于明末西洋炮学之流布,详见明代火炮方面的专家郑诚的论文《祝融佐理考――明末西法学著作之源流》。
    另,关于何良焘的生平,该论文中也有简短说明。由于其人留下的历史记载较少,其生平老朱就在历史记载的框架下自由发挥了:他和李之藻同为杭州仁和县人,李之藻又是浙江的天主教先驱,所以老朱猜测大概率两人是有些关系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