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斯在琢磨该用什么词形容那种感觉,始皇给了他一个词:“优越感。”
听到这个词后,李斯细细一琢磨,当即道:“陛下此词甚为准确,那怂国君臣对辽人,金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怂国君臣多次在辽人,金人手下吃亏,其等却瞧不起人,金人,真不知其等优越感从何而来?”
当然是赵宋富庶,认为自己文明,觉得自己是中原王朝,而辽、金,不过些没啥见识的蛮夷之辈。
“在对辽人、西夏人时,这种想法还未酿成祸端,可在对金人时,其等还如对辽人、西夏人一般,便有祸至!”
因为有对辽人、西夏人的经验,赵宋君臣最初没将金人太当回事,结果等金人露出利爪利齿,就晚了。
“孰不知金人与辽人、西夏人不同,这也正是怂国君臣愚蠢自大之处,其等不明形势,不清我,如何无祸?”
李斯其实想到了《韩非子》中的一句话可表达其意,只是他不想用,“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梅大邻,贪愎而交者,可亡也。”
“怂国君臣在对金人时屡次反复,若想抗金则当一力抗之,若想与金议和则当议和,可怂国君臣时而想抗金,时而又想与金议和,在择一之后又反悔,于私下行事,行事又不密!”
李斯摇了摇头,“其六者,怂国大臣如其君一般,软弱无耻......”
将他想到的原因都讲了一遍后,李斯道:“以上便是臣所想到会有那些耻辱之因。”
经由李斯这么一番分析,殿内诸多大臣都觉得这怂国不像是一个编出来的国家,更像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国家。
可这不可能啊,他们从未听说过世间有这国家。
应当还是那位编造出来的,那位着实有才,即使是编出来的一个国家,也能编得好像真有一般。
在李斯回答完后,始皇道:“卿且入座!”随即再次点名赵高:“赵高,你认为大秦当如何以怂国为鉴?”
赵高再次起身,谦卑地回道:“回陛下,臣确有些许薄见!”
就算自己没琢磨出啥东西,但照着李斯的分析讲便可,何况赵高并非无能之辈,要是其只是依仗始皇的宠信,也登不到历史上的高位。
赵高道:“其一者,不可使怂国儒家之学为大秦之学,必要加以防范警戒。”
这话一出,立即让淳于越怒目视之,虽说始皇已答应不在书册里直接提及儒家,但只要了解诸子百家,就会知道书册里的怂国治国之学是儒家。
现赵高说这些,不就是堵死儒家在大秦的上进之路,虽说这路好像已经被那位弄出来的新学给堵了。
从那位使百家学者聚于咸阳,召开百家大会,制拼音、创简书、编教材、制字典后,百家学者就已知道在这场前古未有的变革中,他们百家无一胜者。
胜者只有那一位,其所立学派将成为大秦唯一的显学!
这个学派,那位并未取名,也从未以开创者自居,但诸子百家已认为是那位所立,并称其为“大秦新学”。
但对那位和对那位所立的学派,百家学者也相当服气,那位才学惊人,所要做之事前古未有。
那位胸怀也相当宽广,没想过对诸子百家赶尽杀绝,使其一家独尊,反而在联合他们,让他们也能参与到这场注定会铭刻于史、影响深远的大变革中。
像在编大秦要通用的教材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学派都有学者参与其中,像那位设立的科学院、工程院,也有墨家、公输家、道家等学者在其中。
那位不吃独食,愿意将好处分于他们,也是诸子百家认同那位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那位的影响下,许多百家学派也在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往往是良性的。
那位并不是想消灭他们百家,反而很尊敬,想促进百家发展、进步,乃至于融合,那位所创立的学派在许多百家学者看来,便是以“格物认知,实事求是”为基础,融合了诸多学派的东西,从其中可看到儒、墨、道各家的痕
迹。
这也让许多百家学者惊叹,那位年纪并不算大,却能综合百家之学,一旦完成,那位于历史上的地位将比肩历代圣贤,甚至有所超越。
赵高没注意到淳于越的目光,即便注意到也不会多在意,他继续道:“其二者,当平衡文武,既不可‘重武轻文”,也不可‘崇文抑武,当使文武各司其职,方能使国家安好。”
这方面,大秦其实也已有计划,设立军校便是一个方法,让武将的培养更规范化,不再是野蛮生长而来。
至少从军校培养出的将领,能更加有文化。
当然,要既不崇文,也不重武,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觉得无论文武都不错,都是对国家有利,缺一不可。
不能形成赵宋那样的社会风气,鄙夷参军入伍的人,唯东华门唱名者为好男儿,当兵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