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用心赏赐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刘元霖又有些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可以存留不少……”
    没错,说是存留了,除非没有那么多现银存留下来,又在账上先记着,三年之内再慢慢还清。
    但三年之内,该呈上去的学政、水利、路桥事,又不能不办到。
    新的鉴察院必定会像今年派下学籍监察御史一样,专派御史巡视这些事。
    “……谢曰可的话,能信吗?”
    “……龙江公面前说的话,总要作数吧?”
    他们真的来不及了,马上就是十月,太学考选必须有结果,皇帝要求了今年的第一批太学生年内入学。
    而太学考选,与士绅考察又是相关联的。
    这时,太上皇帝恩赏给赵志皋的缸、皇帝的表态还没到,但是之前的消息到了。
    李贽被征辟为太常学士,太常寺要征辟更多在野大儒去专研学问大道。
    浙江提学副使汪可受是李贽的弟子,他闻讯高呼皇帝圣明,对今年太学生的考选明确表了态:不偏不倚,为国进贤。
    “听说下个月又是京营较技。有了结果之后,各府左都督标兵就要分赴各处了。”
    “……左军左都督改驻扬州了?”
    左军左都督是新建伯王承勋,同时是漕军总兵官,现在又多了三千标兵。
    从淮安南移到扬州……离苏松常嘉湖五府及浙江当然是更近了。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再信二老一回吧,毕竟过去多承恩惠。”
    浙江按察使汤日昭扛不住了,开口提议。
    宁波、台州、温州、金华、绍兴……诸多府州的秋粮已经快收完,下个月就该开始征收赋税了。
    十月十一,北京那边专程而来的两个内臣和两个锦衣卫到了兰溪县赵家。
    旨意有两道。
    一是太上皇帝睹物思人,特赐昔年御用瓷缸一口。
    一是皇帝听闻老首辅病体康复了一些,特赐寿字御帖一幅,盼他与太上皇帝都能延年益寿,身体康健,另恩荫族中两个子弟入太学,一中学一小学。
    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自然是天恩浩荡,没有遗忘老臣。
    赵志皋看着黄绸布上的那个瓷缸,眼神一时恍惚,然后不禁老泪纵横。
    因为只有他知道,这确实是太上皇帝才能赐给他的东西,这件东西……
    那还是万历二十二年六月,王锡爵黯然离朝,他刚刚再次担任首辅。
    辽东兵事失利,西华门受灾,朝参官群情鼎沸,顾宪成等六部郎官和科道言官有不少人以集体请辞来要求他下台。
    赵志皋有一个习惯,只要受到弹劾,他必定亲自到朱翊钧面前请罪、请辞。
    那一天内,他一连去朱翊钧面前请见三次。
    到第三次时,朱翊钧才见了他,烦得不行,指着当时还没烧毁的乾清宫西暖阁之中这口瓷缸说道:“些许小事何必总来哭哭啼啼,朕用你用得挺顺心,所请不允。往后这等小事,你来便来吧,哭满这一缸,朕就允你回乡!”
    现在赵志皋泪眼朦胧地看着这口硕大的、用来盛放画轴的瓷缸。
    终他在朝那么多年,当然不能够哭满这一缸。
    所以他从万历二十二年一直坐在首辅的位置上,直至万历二十八年。
    太上皇帝确实是信重他的,可是那些年里,战事频频,国本之争愈演愈烈,确实熬得他几乎油尽灯枯。
    正是在这些年里,他既对朱翊钧失望了,也对群臣失望了。
    再次见到这口瓷缸,赵志皋已经回乡在家了。
    他知道皇帝这次确实是用心找出了这个物件,也许还因为自己的奏本专门去问了太上皇帝。
    即便平常再怎么装,现在赵志皋也自己颤巍巍地起身跪向北面,呜咽着开口:“老臣叩谢太上皇帝,叩谢皇帝陛下,老臣……”
    那时候,这口缸代表着太上皇帝懒得去调和臣下矛盾,只拿赵志皋做挡箭牌。
    现在,这口缸代表着皇帝斟酌着如何收摄臣下的忠心。
    大明确实变天了,赵志皋虽然还不笃定大明能不能再续生机。可是只要有用心关心国计、用心处理臣下关系的皇帝,终归是好的改变。
    赵家得到的恩典让浙江上下的不少官员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知道这个缸代表的故事,但既然是一口大瓷缸,既然是作为对赵志皋认下一百万两“赃银”罪责的回应,那当然是告诉浙江上下:朕自有器量!
    太上皇帝降旨恩赐,不就是说那只是前朝过错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