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宫中选后,谁偏不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南北消息沟通的时间差在这种时刻产生了致命后果。
    朝廷想平抑粮价?皇帝本人想?
    那又怎样!
    历朝历代,皇帝无法称心如意的事情多了去了。
    总有人觉得这一次始终是能赢的,哪怕他自己做了那只被杀的鸡,猴们最后在大局上仍旧能赢。
    这么上千年来,很多明证了。
    泰昌元年四月十七,今天皇帝至少在一件事上是可以称心如意的。
    从正月十六入宫,秀女们经历了三个月,昨天总算是完成了最后的筛选。
    今日皇帝点选后妃。
    一道旨意,娇娥绝色呈选入宫,任君拣选、快意品评,这是天下臣民对皇帝的孝敬。
    您又回报了什么?为刚刚超过一两银子一石的粮价如此不依不饶?
    乾清宫内,两位太后都来了。
    正殿外的屋檐下,挂着大红彩绸。
    乾清门通往正殿那条高出旁边院落一些的甬道上,进入乾清宫正殿所在的石台处安置了三面屏风。
    靠北两面,留出一个过道;靠南一面,又遮住了后面的甬道。
    屋檐下居中是御座,面前有一个案桌。
    左右两边,王喜姐和朱常洛的生母都坐在那。
    “画像皆在此处。”王喜姐面带微笑,“皇帝尽可先看看,若以为不妥,此时尚可另选她人为前三之选,再当面赐宝以定位序。”
    “母后所选,皇儿岂能不安心?”朱常洛先说了说,而后还是看了看,“只是先看看这前三出身如何、评断如何。中宫之主,还是性情为重。”
    于是静静看了起来。
    心里则想着不久之前报到他这里来的事。
    天亮后的京城里,大小粮店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
    依旧开门营业的,粮价总算都跌回了十三钱到十五钱一石不等。
    可与此同时,京城又有大约四成的粮店全都闭门歇业,挂了个“新粮售罄”的牌子。
    售罄,呵呵。
    如今京城百姓只怕都迷糊了:粮价到底会不会涨?怎么有些店降价了,有些店却没有新粮卖了?
    秦永宁那边听到了回报只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招?
    咱也不赚钱了,咱不卖了,总不能逼着卖吧?
    谁犯了法?
    内阁那边,三个阁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今天自然是不能去打搅皇帝的,可皇帝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米麦豆黍,眼下也只是大米行情略有上涨。”沈一贯看着王锡爵,“元驭兄,是不是劝一劝陛下?”
    “此前本无需劝,现在也不必劝了。”王锡爵摇了摇头,“闭店歇业,这便是下战书了。”
    沈一贯为难地看向申时行。
    “……陛下要从这京城米价上再做一篇漕河与江南的文章,此事确实已不用劝了。”申时行叹道,“都说千里不运粮,自江南抵京,每运二石粮就要耗去一石。若非江南有一两金花银折出的四石粮,京城米价又如何只是这么点?”
    折成金花银的粮食成本确实低,只有四钱银子一石。
    然而江南有能耐运作这些粮食的,自然还要再额外付出一部分成本。
    若想让这些粮食的利润最大化,还是要运到北边才行。民船输运,中途七大钞关,综合成本算下来又不如和漕军合作。
    总之到了京城,一石米的纯粹成本确实已经翻了一倍有余。
    在京城做生意,店租、契税、各方势力打点好,还要雇伙计,算上各种各样的隐形成本,京城米价在一两银子左右一石实属正常。
    王锡爵却不同意这一点:“这回不同。事虽因登极诏不言蠲免而起,这回米价涨起来,便是有人蓄意谋划。以京师安稳相挟,哪怕米价还没过分,真掂量出来又是何等罪过?”
    “……也不知陛下将如何应对。”
    有人带了头闭店歇业,只怕随后还有跟着一起这么做的。
    这已经是打定了主意先耗着:昌明粮行若是有能耐,尽可一力支撑京城这百万人丁的口粮看看。
    能撑三个月,能撑半年、能撑一年吗?
    不做京城粮食的生意了行不行?
    “皇帝,可是不妥?”看皇帝一直看着三人的画像不说话,王喜姐小心地问了问。
    经过重重筛选,王安那边主持着经过了相面再定下了最终的五十人名单之后,是两位太后从中一一召见,选出了三人。
    除了那出身山西的介休范氏,王喜姐自然担心皇帝不满于另两人的挑选。
    “……并无不妥。”朱常洛回过神来,对田义点了点头,“让她们三人先过来吧。”
    “是。”
    田义朝屏风那边的王安示意了一下,王安则站在屏风旁边脆声喊了起来:“陛下有旨,介休范氏、大兴郭氏、宛平刘氏觐见。”
    乾清宫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