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上的航行E~夜航广东沿海见闻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条纹。其显着特征是眼缘处和尾部各生有一块金色斑,能够在光线的折射下发出金属光亮,游动时一前一后,非常像汽车的头灯和尾灯一样闪闪发光。它的背鳍比较尖,位于背上面正中处,尾鳍深叉形。背鳍、胸鳍、腹鳍都透明,在光线折射下能够发出蓝色荧光。雌鱼体态比雄鱼宽。头尾灯鱼原产于亚马逊河、圭亚那,能够在21~30摄氏度的水温中生存,对水质要求不严,也不择食。它们生性善良、活泼强健、性情温和,喜欢结群游动。在家庭养殖中,它们在水族箱的中层活动、觅食,主要食物为小型活食。头尾灯鱼是卵生热带鱼,繁殖比较容易,寿命不超过2-4年。2.芒光灯笼鱼:这种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有3个发光器,排列大略成一条直线,身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它们一般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3.金焰灯笼鱼: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这种鱼也是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4.七星底灯鱼:这是东海沿岸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身体长度是20~40毫米。栖息在水深15~40米的海区里,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灯笼鱼科鱼类通常是小型的发光鱼类,种类繁多,大约有200多种。它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栖息在200—750米的水层。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回游习性,夜间浮游于大洋上表层。这种生态特性在大洋一深海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夜表性洄游的种类,也是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和头足类的摄食对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广东汕尾与东沙群岛南海的海区中,灯笼鱼的种类外观形态和生活习性是各有所不同的。首先,头尾灯鱼是汕尾地区一种常见的灯笼鱼,它属于脂鲤目脂鲤科霓虹脂鲤属鱼类。这种鱼身体长度大约是4厘米,呈现出纺锤形,侧扁。其头部较大,眼睛也大,身体两侧的中部有深蓝色条纹。它的显着特征是在眼缘处和尾部各有金色斑,能够在光线折射下发出金属光亮,游动时一前一后,犹如汽车的头灯和尾灯。背鳍比较尖,位于背上正中,尾鳍深叉形。头尾灯鱼原产于亚马逊河、圭亚那,对水质要求不严,性情温和,喜结群游动,以小型活食为主食,是卵生热带鱼,繁殖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东沙群岛南海海区中的灯笼鱼,如黑体小鳍灯鱼,属于灯笼鱼科珍灯鱼属。这种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海域,包括东沙群岛周边水域中。它们的体态延长,侧扁,后部略细,头中等大,吻短前端尖,眼中等大。身体被大而薄圆鳞,容易脱落,侧线平直。背鳍位于身体的中部,具有软条10-12个,臀鳍基底略等于或长于背鳍基底,具有软条12-14个。这种灯笼鱼栖息在深海和近海沿岸,白天一般栖息深度可以达到450-2,754米,晚上就会向上游动到水深50-275米的附近处觅食,以小虾等甲壳类为食。总的来说,这些灯笼鱼种类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它们都适应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中。
    那么,灯笼鱼为什么会发光呢?灯笼鱼(也称为灯鱼或发光鱼)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为它们体内具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发光现象,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生物学机制产生:1.生物发光细菌:许多灯笼鱼的发光是由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引起的。这些细菌生活在灯笼鱼的特定发光器官(如发光囊)中,通过一种称为化学发光的生化反应产生光。这些细菌通常是费氏弧菌(Vibriofischeri)等。2.化学发光反应:发光过程涉及一种叫做“荧光素”的发光物质和一种叫做“荧光素酶”的酶。在灯笼鱼体内,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光和少量的热。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以下简化方程式:荧光素+氧气→发光产物+光3.发光器官:灯笼鱼通常具有专门的发光器官,这些器官中含有大量的发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是灯笼鱼自身的细胞,也可以是共生细菌。发光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因种类而异,有的位于鱼的腹部,有的位于鱼的尾部。灯笼鱼发光的几个可能原因包括:①通讯:发光可以帮助灯笼鱼在黑暗的深海环境中进行交流,例如吸引配偶、识别同类或标识自己的位置。②伪装:发光可以用来混淆天敌的视线,使灯笼鱼在海底背景中不易被识别。③诱饵:一些灯笼鱼可能会利用发光来吸引猎物,类似于钓鱼者使用发光的诱饵。④防御:发光可能作为一种警告信号,告诉潜在的天敌自己可能有毒或不好吃。这种生物发光现象是灯笼鱼适应深海环境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自然界中众多奇妙生物学现象之一。
    针对灯笼鱼的独特的发光现,海洋生物学家不断地进行着科学研究和分析,灯笼鱼的发光器进化是怎样的呢?灯笼鱼的发光器官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