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煽风点火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屠刀而再度破碎,人口比之唐末还不如。
    即便有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努力发展,结果清末又因为内乱而再度破败。
    好在自己来了,河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
    如今的河陇,如果算上河西归义军的人口,那大概能有一百一十万人口,耕地不下一千五百万亩。
    这个水平,基本与清代雍正时期的人口耕地勉强打平。
    除此之外,陇右和凉州地区的矿业开发,也被刘继隆提上了进度。
    十四个州的矿工数量达到二万三千馀人,每年开采的黄金丶白银价值在十万贯左右,开采的铜锭制成钱后,价值在十五万贯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近千万斤的煤炭和碎石渣。
    前者用于冶铁,取代未柴为百姓取暖。
    后者可以用来铺设道路,兴修水利丶屋舍丶城池。
    单说陇右及凉州的矿业,每年变能给陇右带来四十多万贯的收入。
    成州和鄯州还有近三千名盐丁,每年产盐近五百万斤,不仅能解决陇右百姓的食盐问题,还能向外兜售上百万斤。
    凭藉井盐和盐湖,每年就能为陇右带来数万贯的境外收入。
    陇右的石脂丶朱砂丶菜油丶胡椒等商品所能带来的利润,更是在十数万贯之数。
    这还不是陇右商品的全部,陇右的商品已经渐渐从农业商品,转变为手工业和纺织品。
    随着西川大量人口迁入,不少技术性的工匠也为陇右带来了新的技术,促使手工业和纺织业高速发展起来。
    陇右的蜡烛丶米酒丶瓷器丶漆器丶茶叶丶龙须席及毛褐丶毛纺等手工丶纺织商品产量日渐走高。
    刘继隆昔日令人修建的翻转水车被连接上石磨后,不仅可以用于粟米和小麦的加工,还能用于酿酒业丶造纸业丶制香业丶榨油业,成为河陇地界手工业广泛使用的一项动力,比畜力更为便宜。
    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河陇的河流比较看季节,做不到南方河流的全年周而复始。
    饶是如此,西川人口的流入,也推动了陇右的石工丶玉工丶木工丶铁工等发展。
    这对于生产力向来落后的陇右来说,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
    正如当下李商隐给刘继隆写来的文书所写一样:
    「百姓迁入凉州,屯种既广,树艺益繁,所种小麦丶青棵丶粟谷丶糜子等项,计下种二斗,收至一石三丶四斗不等,经磨坊加工而得实粮石许—」
    「其馀各色种植亦皆丰厚,家给人足,莫不欢欣乐业,距盛况唯剩二三年,
    不输扬益也。」
    文书中,李商隐认为再给凉州二三年时间,凉州便能发展为不输扬州丶益州的富庶之地。
    当然,这恐怕是文人夸张式的手法,至少刘继隆不觉得现在的凉州能与扬州和益州争论高低。
    不过李商隐的这份文书,确实让都护府正堂内的众人更加高兴了。
    「义山兄将这凉州经营的井井有条,看样子再过二三年,这凉州便要成为我河陇十四州的第一大粮仓了!」
    高进达笑呵呵的说着,并没有什麽调侃的意思,而是真心认为凉州会成为河陇第一大粮仓。
    毕竟如今的凉州经过十数万人口迁入,当地人口已经达到二十二万,是名副其实的陇右道第一大州,重回昔年开元时期的地位。
    以凉州草肥水美的情况,除非气候气温突然降低到宋末或明清那般,不然凉州的盛况还将维持二百馀年。
    相较于人力,自然气候和气温才是决定地方繁荣的因素。
    如今的气候宜人,气温比后世还高,因此河西草肥水美,陇西如后世陇南那般湿润,陇南更是如四川那般潮湿,就连从沙州通往西域的路上,也是绿洲不断。
    但若是自然气候和气温下降,即便达不到明末清初的那种程度,单说宋末的那种程度,就足够如何的陇右百姓迎来苦难。
    摇摇头,将这些未来的事情抛出脑中后,刘继隆开始继续对高进达等人询问道:
    「近来逃入陇右的百姓数量如何,河西可有什麽变化,土浑讨击军与多康六岗有没有什麽动静?」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四个不同的势力,对此高进达率先回答道: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逃入的百姓数量骤减,如今每个月也才有七八百人逃入境内,倒是关内道和秦陇二州逃入境内的百姓渐渐增多,每月多则千馀人,少则四五百。」
    关内道和秦陇二州人口本就不多,每个月逃亡数百乃至千人都是不小的规模。
    正因如此,不免勾起了刘继隆的好奇心:「为何会有这麽多人逃亡?」
    「听闻是朔方军节度使张直方及天雄军节度使李承勋对百姓苛捐杂税过多,
    逼得百姓拆屋交税,卖衣还债。」
    高进达随即解释起来,而这些消息则是让刘继隆精神了些:「多关注些,如果可以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