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苦练内功(万字大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得粮食才够他们日常生存,且时不时还会因为天灾而不得不向主家借粮,越欠越多,世代为奴。
    如今汉军来了,过往欠债一笔勾销,加之汉军分出田亩给百姓,百姓的日子已经好了起来。
    但从收入来说,看似只增加了两三成,但问题在于关中稳定后,各类物价都开始了下降。
    此前一束柴要五文钱,而今却因为战乱结束而下降到了三文钱。
    除此之外,油盐酱醋茶及布匹等物都在降价,粮食价格虽然也降低了,但并未降低太多。
    加上衙门常在农闲时徵募百姓,支付钱丶粮为工钱,百姓多了条谋生的路子,日子也就好过了。
    实际上,只要大唐能保障吏治清明,大唐治下的百姓生活,也不会比汉军治下的百姓差到哪里去。
    不过可惜,大唐的官吏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只有推倒重来,没有第二种可能。
    这般想着,刘继隆派出的那些快马也在半个时辰内陆续归来。
    刘继隆单独面见他们,听取他们述说咸阳原上的百姓情况。
    总的来说,分地都是比较平均的,每户不分男女,每口皆分五亩。
    每户人口不定,多则七八口,少则一二口。
    从人均来讲,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户均来说,便有不少问题了。
    不过这样的分地方式,也给百姓营造出了一种多生多得的错觉。
    如今的刘继隆,确实需要足够多的人口,这样才能实现他心中抱负。
    「明日某会令高进达拨钱十万贯置府中,你若所需,自取便是。」
    刘继隆看向赵英,交代道:「只是某要清楚,各县百姓生活究竟如何,不可有所隐瞒。」
    「末将领命!」赵英不假思索的应下,他清楚自家殿下在吏治上疑心很重。
    「回去吧。」
    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刘继隆也就没有继续逗留咸阳,而是趁着天色尚早,尽快赶回长安。
    两个时辰后,随着他们来到长安城外,长安城外的集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曾经长安城外的集市繁杂脏乱,而今却被推倒重来。
    城外的集市成了废墟,屋舍的木料丶土料都被收集整理起来,由工部官员重新规划城外集市的地下水利,以及集市的街道屋舍。
    除此之外,远处长安城的夯土城墙,此刻也正在由工匠开始为其包砖。
    不过此事不急,故此施工的民夫工匠并不多,不过寥寥千馀人。
    以他们的人力速度,最少需要好几年,才能将整个长安城的城墙垒砌上墙砖。
    这样的速度,是刘继隆刻意为之,毕竟府库中钱粮不足,虽说前几日抄家不少,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荒废的工程着实太多了。
    单说郑国渠,盛唐时因为常常拨钱清理积淤,以郑国渠为主干而分出来的整个灌溉系统,可以灌溉数百万亩耕地。
    安史之乱后,由于泾河泥沙淤积丶豪强截流丶藩镇割据无人疏浚等原因,能灌溉的耕地不足一百万亩。
    此外,还有因为战乱破坏而疏于维护的龙首渠,供水能力下降七成。
    其它类似六门堰丶升原渠丶五泉渠丶通灵陂丶敷水渠等等荒废的堰堤水渠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废弃的河渠成为了臭水沟,百姓因为河渠废弃而无水耕种,继而形成大片耕地抛荒。
    这些事情,刘继隆已经派工部水司的官员去探查数月之久,想来也就是这几日便能得到答案了。
    刘继隆抖动马缰,策马走入了长安城内,但见长安城内也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民夫。
    整个长安城好似成了座工地,百姓们也没少抱怨,但刘继隆自然不可能全听百姓的意见。
    长安的地下排污工程要是再不开始,浅层地下水卤化的情况还会继续严重下去。
    除此之外,各坊挖掘深井这种利民之事,也不可能因为几户人家的意见而停下。
    抖动马缰,刘继隆骑马快走,赶在黄昏前返回了汉王府,而此时汉王府的正堂,已经有不少官员在等待了。
    高进达丶崔恕丶韩宜可等十馀名官员见到他后,纷纷躬身作揖行礼,但被刘继隆摆手打断,示意跟上。
    「说说吧,这麽多人过来,想必不是与我品茶的。」
    刘继隆坐在主位,颔首示意众人坐下。
    众人先后坐下,高进达率先作揖,并向刘继隆介绍起了一名身穿绯袍的五旬官员。
    「殿下,这位是去岁科考的李频,其本是朝廷从六品都官员外郎,如今是工部下辖的水部郎中。」
    「关中河渠堰堤之事,他颇有见解,如今水司官员探查关中各处而归,便是由其主导汇总的。」
    高进达介绍过后,李频也起身对刘继隆作揖道:「水部郎中李频,参见殿下。」
    「无碍,先坐下说说关中河渠堰堤的事情吧,百姓还指望水渠堰堤恢复灌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