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斛斯光及秦州的老卒,集结老卒于上邦。」
「是!」高进达听后应下,随后便走出了县衙。
不多时,快马不断出城而去,而王式也在经过几日的撤离后,成功撤回了凤州,并往凤翔镇赶去。
比他更快一步的,则是他让王重荣送出的奏表。
九月二十八日,当奏表送抵长安,整个长安都陷入了恐慌与震惊之中。
急匆匆的脚步声在紫宸殿响起,李灌黑着脸走上金台,无视了百官的唱声,
直接站在金台上,承认了朝廷兵败秦州的事实。
「朝廷八万官军,除神策及河中等近万兵马,馀下尽皆没于叛军之手。」
「如今刘继隆势大难制,朕想问问诸位,刘继隆是否会进取关中?」
李灌站在金台上,虽然身影看似高大,但却隐藏不住他那不足的底气。
「陛下,臣以为,当集结西北诸镇所有兵马于制胜关丶安戎关两处。」
「此役失利,全因王式欺下瞒上,擅自出城与刘继隆作战,才导致朝廷五战五败,丢失秦州。」
「陛下,臣以为可就食东都,再集结河东及诸镇兵马,讨贼于安戎关以西。」
「陛下...」
群臣各自表态,但无一例外都是建议防守安戎关和制胜关,甚至穿插着不少劝李灌就食东都的声音。
只是东都早已不复开元年间繁华,加上河淮两道贼寇未平,他怎麽能去东都?
「陛下,臣以为刘继隆不会轻易进攻长安,朝廷应该抓住此机会,操训兵马,等待开春反攻秦州!」
众多群臣之中,郑带着不一样的建议走了出来。
群臣皆劝防守,唯有郑建议反击,并笃定刘继隆不会强攻关中。
「郑侍郎有何高见?」
作为宰相的路岩忍不住询问郑,郑不慌不乱的朝李灌作揖,接着看向板说道:
「叛军刚刚夺下秦州,根脚不稳,且眼下即将入冬,若是贸然出兵关中,而无法快速拿下安戎关,则叛军毫无立锥之地,甚至身陷图圈。」
「刘继隆用兵制胜,诡智如妖,定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举。」
「再者,山南西道丶东川丶西川等处兵马强攻叛军四月有馀,死伤恐怕不小,刘继隆不可能作势不管。」
「臣以为,眼下刘继隆应该在谋划南下,不是进攻东川军,便是进攻山西军。」
「臣请陛下下旨,令王使君丶李使君率军撤回兴凤丶江油关,死守城池关隘,再下令高使君速速讨击拿下故桃关。」
「只要兴凤在手,朝廷就能维系与三川的联系,而三关在手,刘继隆想要攻取也没有那麽容易。」
「此外,朝廷应该在刘继隆调转兵锋南下时,在今年冬季训练兵马,并于来年二月以前集结兵马于安戎关,反攻收复秦州,逼刘继隆北上。」
郑侃侃而谈,其中有的很对,有的虽有瑕疵,亦无伤大雅。
李灌见他是群臣中,难得拿出完整策略的大臣,当即也忍不住询问道:「关中除泾原丶陇州等处三万馀兵马外,便只剩下诸镇驻留兵马,加起来不过三万。」
「以六万兵马就想要收复秦州,是否过于托大了—
面对李灌的质问,郑忍不住颌首道:「确实托大了,也极有可能无法收复秦州,但只要朝廷出兵,刘继隆便只能舍弃三川而北上,朝廷的自的也就达到了。」
「此外,朝廷亦可趁此机会,讨平河淮两道大大小小的盗寇,再抽调兵马支援关中。」
「以臣计之,战未必能胜,但若不战,何谈胜也——」
郑也老实承认,自己不敢保证官军能胜,但如果什麽都不做,那肯定胜不了。
他这态度令李灌十分满意,他就怕郑和前线的那群将领一样,每日都在报捷,结果报着报着,叛军都快打到关中来了。
李灌所说的报捷将领,自然便是驻守泾原的李承勋了。
自七月以来,李承勋不断报捷,多则斩首数百,少则数十,先后捷报七十二份。
如果真的按照他所报捷来看,陇右六万叛军,最少被李承勋杀了三成。
可就王式的捷报来看,秦州八万官军,最多杀伤一万叛军,甚至更少。
凭藉对两人的熟悉,李灌很快就判断出了是谁在说谎。
只是王式的奏表还不如说谎,因为李灌根本接受不了八方官军被刘继隆先后击破,仅逃走了不足万人,而叛军死伤不过万人。
一比八乃至更少的比例,让李灌现在胸口积淤闷气,同时也不免生出恐慌来。
真这麽打下去,把刘继隆手中剩下五万大军打光,岂不是需要消耗四五十万大军?
如今的朝廷,凑齐十八万官军已经不容易,谁能想到四个月就被打光十万。
李灌没有了开战时的意气风发,只剩下了迷茫与惶恐不安。
眼见郑说的很有条理,他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