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2章战火在前
「杀!!」
「杀王仙芝者,赏钱百万,擢升三级!!」
「杀贼!杀贼—」
「降者不杀,过往罪名皆不追究!!」
咸通五年四月,伴随官军与义军僵持近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王式先后奏表免淮南百姓积欠赋税,随后命令各县开仓赈灾,发放农具与粮种,促成二十馀万流民恢复生产。
王仙芝眼见王式正在施展手段招抚流民,心里也不免着急,先后出兵与他交战三十馀场,但尽皆打平。
如今王式沿着邗沟设防,王仙芝根本无法突破邗沟防线,军中士气不断受到影响而衰落。
眼见时间成熟,王式于四月初十主动进攻。
阵上,他亲自指挥忠武丶淮南两镇兵马结大阵强攻,致使王仙芝集结兵马于前军,左右空虚。
趁此机会,王式下令王涉率八百精骑迁回绕道王仙芝身后,以骑兵发动背击。
后军遇袭,没有过大阵经验的王仙芝手下诸将不免慌乱,王仙芝只能下令撤往宝应县。
大兵团作战,正面冲锋并不难,难点在于撤退。
不出意外,王仙芝下令撤退后,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把撤退弄成了溃败。
王仙芝见状,匆忙率领甲兵向北撤退,王涉则是率领精骑不断追击。
「四月初十,破贼于高邮,甲胄三千,杀俘贼众近五万,王贼率残兵数千逃入海州——
紫宸殿上,当王式的军报传至长安,颓靡许久的李灌也精神了起来。
「好好好—这个王式,朕果然没有用错他!」
「反倒是这个李福,不仅被庞勋设计迷乱,如今不在海州设防,致使王贼逃入海州,看实不行!」
坐在金台上的李灌对奏表内容做出点评,其中毫无领兵经验的李福,自然成为了其不喜的对象。
高琥见状,当即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臣早有言,福不知兵,不可节制三军,偏路相与蒋相推荐,臣无奈」
「陛下,臣举荐失察,请陛下责罚。」
高琥话音刚落下,路岩便立马站出来领罚。
相比较他,蒋伸则是更为光棍,他持着笏板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年老失察,自觉无能担任相位,臣乞请辞官回乡。」
蒋伸的话,令路岩满脸错。
这不过举荐错的人,怎麽就需要请辞相位了?
他好不容易得来的相位,难不成也要学看这嘶请辞?
路岩心中还在纠结,便听到金台上的李灌沉声道:「蒋相老当益壮,何须请辞?」
「陛下,臣确实年老体弱,因此才请辞,还请陛下批准———
蒋伸是铁了心的要请辞,只因他觉得这天下局势越来越乱,必须早做打算。
急流勇退方能保全自身,不然只能粉身碎骨。
「此事容朕再议。」李灌再次拒绝了蒋伸的请求,同时询问道:「与陇右互市粮秣之事如何?」
蒋伸无奈在心底叹了口气,但面上依旧平静,只是面对李灌询问作揖回答:
「买卖所得四十万石粮食,只是因陇山相隔,民夫来往不便,如今仅运入六万石于太仓。」
「馀下三十四万石,应该在一个月内,陆续运入太仓之中。」
「不过朝廷若是继续与陇右互市粮食,需以钱财互市,而不以绢帛。」
大唐的粮仓主要有六种,分别是正仓丶太仓丶转运仓丶军仓丶常平仓和义仓。
其中太仓是都城储粮的大仓,向长安城百万人口供应粮食。
如今的长安虽然没有百万人口,但也有七十馀万人口,每年消耗的粮食在五百万石左右。
关中所处的汾渭平原虽然水系发达,农业条件优越,但从东汉羌乱开始,此地早已不复秦汉时期「天府之国」的美称。
自秦汉至唐,关中频遭水旱震灾,又因开发太早丶人口稠密而导致植被受损,气候趋干,湖沼渐失。
贵族平民聚关中,初时无忧,然时过境迁,人多粮增,土地难休,肥力骤减。
加上百姓居所燃料亦紧,只能就近取材,导致关中树林稀疏,
如今关中有民三百馀万,但是能够耕种的土地却不足两千万亩,其中还有不少是旱田,产出不高。
这种局面下,还要养活长安这几十万不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可谓艰难。
这点从自高宗以来,长安君臣几次前往东都就食就能看出。
如果没有长安这数十万不事农业的人口,关中百姓尚可自给自足,而且燃料需求也会降低,不会因为滥砍滥伐而水土流失,耕地骤减。
只是可惜,如今长安已经成为国本,东都距离河朔太近,长安君臣自然不可能迁都。
陇右粮仓的出现,无疑能缓解关中缺粮的燃眉之急,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