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着胡须,冷冷的沉思着。
最终。
朱元璋还是点头了。
相较于对付一些新兴的知识分子。
将旧有的士人阶级铲除,才是大明的当务之急。
不然士绅始终趴在地方,啃噬着大明的税基,早晚有一日,会把大明的税基啃噬干净,而且他对夏之白说的士绅一体纳粮有极高的兴趣,甚至让他一度有直接颁布政令的冲动。
只是后面还是按捺住了。
大明才爆发一场郭桓案,天下的动荡气息方歇,又来一场,只怕堪堪稳定下来的天下局势,会再度动荡起来,到时天下士人联手弹劾,他也会变得很被动。
让夏之白主导最好不过。
朱元璋道:“咱过去没有赐你官职。”
“咱这次就赐你一个。”
“翰林院大学士,官正五品,兼文渊阁詹事。”
朱元璋这次的确很大方,洪武朝是没有设立大学士的,这算是为夏之白开了先例,不过夏之白知晓,这是为方便自己在翰林院中行事,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文渊阁詹事。
文渊阁可不是小机构。
这个机构是能参与国家机密讨论的。
已算半步踏入到了政治中心。
夏之白也有些惊讶,没想到朱元璋这次会这么豪爽。
但也隐隐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是想让自己去试探底下百官的反应,若是百官反应不大,恐会在后续雷霆推行乡绅一体纳粮,若是下面百官群情激奋,自己保不齐就会落得吴庸一个下场。
不过夏之白并不在意。
历朝历代改革,无一不是如此。
他自不会让自己轻易步历史的后程,其他朝代的改革,都是以眇眇之身,去撼天动地,也基本落得个人死政息的下场,但他还是不一样,因为他很年轻,他能培养一大批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最终都会站在自己这边。
他只算是个引路人。
夏之白道:“多谢陛下。”
朱元璋道:“下去后,写份详细的奏疏上来,咱要看看你究竟要如何做。”
夏之白笑着点点头。
他朝朱元璋拱手,主动告辞离开了。
他此行的目的已达到。
朱元璋最终还是被说动了,当然,与其说是被说动,不若是被商税跟削藩吸引了,大明财政严重不足,哪怕是朱元璋也暗暗头疼,而他主动献上收商税的办法,也算是投其所好。
至于削藩。
这更是朱元璋注重的。
朱元璋将弥合南北视为毕生功绩。
但江南地区,明显不买账,无论是科举,还是朝廷的官员,都充斥着傲慢跟轻视,也全都以南方为重,这也无可厚非,大明的政权根基就是南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以南方为基础。
特别是大明的官员,大多出身江南,江南又是大明的经济基地,满朝文武更关注所处南地之地方利益,也是再正常不过。
只是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却不能过于偏重,当立足整个王朝政治。
朱元璋给夏之白翰林院大学士的头衔。
更多的是想帮助夏之白简化文字,借此提高北方的经学基础。
只要识字人数够多,未必不能出几个人才。
借此达到平衡朝堂的目的。
不过在夏之白看来,朱元璋最终被说动,更关键的还是朱元璋意识到了一件事,他是大明的开国帝王,若是有些事,他不去做,大明后世的帝王,基本都做不到了。
他要为朱标及大明的后面帝王扫清更多障碍。
这是一场博弈。
没有胜负。
夏之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
朱元璋同样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天下的一切处于可控。
不多时。
朱标到了奉天殿。
朱标看了看四周,并没有见到夏之白身影,拱手道:“儿臣参见父皇。”
朱标的神色明显有些紧张。
他又道:“父皇跟夏之白交谈的如何?”
朱元璋神色复杂的看着朱标。
对朱标。
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但朱标一定程度上,的确跟自己不类似。
他的这些儿子里最像他的,也是他过往最喜爱的是晋王。
只是他深刻的知晓,继承人不能妄动,所以从来都是独信朱标,但朱标在他快拿来,缺乏了一股霸道,朱标的确有一股狠劲,但不够,大明的这些骄兵悍将,还有这些嚣张跋扈的文官,不够霸道是镇不住的。
朱元璋神色深邃道:“咱同意了。”
朱标一愣,随即面色一喜。
朱元璋挥手,示意朱标到近前来,朱标连忙上前。
朱元璋拉着朱标的手,沉声道:“夏之白的这些想法,咱其实心里门清,咱很多都很认可,你可知咱为什么不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