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元璋的强权烙印!(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予以重用,但这些节操败坏的读书人,进入朝堂后,依旧不思进取,一个个私胜公微,陛下迫于无奈,只好举起屠刀,将这些品德败坏的读书人诛杀。”
    “这是在清洗元代恶政余毒!”
    “事实如此,不容置辩,也绝不容污蔑!”
    朱标态度无比坚决。
    夏之白轻叹一声,只得摇了摇头。
    如今的大诰,只有《大诰》跟《御制大诰》,他若是没记错,后续一些年,朱元璋还要写几本做为补充,但这些书,在夏之白看来,就很荒谬。
    从头到尾,就在论述一件事。
    前代不行,洪武朝时的官吏不行,后续因为北伐频繁,地方百姓连连暴动,又写了本说百姓不行,最后在杀了蓝玉等将领后,又不甘心的来了本说武官不行,朱元璋将大明朝上上下下的人都数落了一遍。
    唯独不肯承认自己有问题。
    夏之白抬起头,眼若星辰,不带任何的闪躲。
    他正视着朱元璋,沉声道:“陛下想要天下官吏,能担当起天下重任,关心民生疾苦,制定纲纪造福百姓,但陛下有给过他们这样的机会吗?”
    一语落下。
    朱标脸色骤变。
    朱元璋瞳孔也充盈着怒气。
    没等朱元璋发火,夏之白就自顾自的说出了。
    “没有。”
    “不谈官员朝政。”
    “我目前是一个商官,主要经营的是盐市,因而便以盐政举例。”
    “我之前跟太子殿下谈及过一些。”
    “大明盐政有很大问题。”
    “目前大明的盐政是循元旧制。”
    “这种制度主要针对灶户,要求生产食盐的灶户,以盐为计算单位缴纳赋税,征税时主要以户为基本单位。”
    “就目前阶段,很显而易见的一件事,便是灶户家中有的人口多,有的人口少,但是不管人口多少,每户都需要缴纳三十引的盐税,这种制度明显存在严重的弊端,但大明立国十八年,却无一人提议修改。”
    “不过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陛下。”
    “就算陛下将盐政的弊端,告诉给大明的官员,他们给出的建议,依旧只是缝缝补补,并不会真去体恤百姓。”
    “原因很简单。”
    “陛下不会容许有太大变化。”
    “如今天下的框架,在陛下的强制下,早就初步成型了。”
    “且不容更变。”
    “在这种没有多少变通的情况下,朝堂的官员,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对大明制度进行一些缝补,继而努力达成陛下想要的要求,至于会不会增加底层百姓的负担,没有人在乎。”
    “他们也没办法兼顾的到。”
    “想两头兼顾。”
    “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我这样,设立盐企,对上对下都有好处,还能兼顾民生,但我能这么做,是因为得了陛下特许,有诸多的制度让路,这才能做成,但百官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陛下也不容许百官有这样的权利。”
    “他们连开口的胆量都没有。”
    “也实在不敢。”
    “若是另改,势必要耗费大量精力跟时间,也会动用不少的官吏,甚至很可能会对盐政进行大改,谁敢保证,改动后,一定会比之前更好?”
    “谁又敢在陛下手中担责?”
    “而且盐政的改动,势必会牵涉到花钱。”
    “大明一年的税收就那么多,朝廷本就匀不出,就算陛下同意了,若是亏钱了,以陛下爱憎分明的态度,只怕会立即将这些官员以贪墨罪诛杀。”
    “这种情况下,官员又能表现多少实才?”
    “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陛下的要求,做一些缝缝补补就不错了。”
    “我今日之所以能这么堂而皇之的站在陛下面前,说出盐政的弊端,并非是所谓的胆子大、不怕死,而是我的确做到了在三个月时间内实现盈利,也的确给盐政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即便如此。”
    “在我眼中十分了得的账簿,落到陛下眼中,只剩下了四千两。”
    “陛下心中念着的还是借出的五万两。”
    “陛下只看得到眼前利,却看不到改变后的长远。”
    “或许在陛下眼中,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的,既然经商,就要快速的见到成效,最好能立竿见影,立马见到回头钱,甚至直接是五万出去,十几万归来,这样才不算亏,但任何事都有发展的过程,哪能那么容易一蹴而就?”
    “就如种庄稼一样,得耕地播种施肥,还要数月的培育,才能得到秋收时的收成。”
    “陛下对农事了如指掌,却不愿在其他方面投入耐心。”
    “看似维护了朝廷的利益跟权威。”
    “实则只会损失更多。”
    “得不偿失。”
    朱元璋一脸冷漠,对这些话不以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