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得给李长河算算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吧,京城那时候兵荒马乱的,但是忽然在典当行里流传起了一则消息。」
    「有一对土夫子,是父子俩,两个人找到了蔡京的一处墓地,然后从里面找到了绝世珍品,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原稿,称之为《中秋帖》」
    「当时这个消息流传并不广,也没几个人相信。」
    「毕竟《中秋帖》这个,历史上也没几个人记载,根本没从分辨真假。」
    「再说那年月,造假的也多,谁知道是不是放出消息准备坑一波大的。」
    「但是后来我听说,确实有人见到了苏轼的《中秋帖》,同时挖出来的,还有道君皇帝画的一副《中秋赏月图》」
    「你看这上面,这幅字帖上,除了这首诗,旁边印章,印章有两个,一个是蔡京的,另一个有意思,则是赵佶的。」
    「你再看这幅画,画上的词,很明显是瘦金体,可能是赵佶自己写的。」
    「这里还有这幅画的由来,崇宁元年中秋,赏月,见苏词,无过如此!」
    「崇宁元年,这一年九月就是大名鼎鼎的元佑党籍碑。」
    「所以从历史上来说,这幅苏轼的字,应该是蔡京带给赵佶,赵佶看不上苏轼的字,作画,又同样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然后赏给了蔡京。」
    张士奇认真的在那分析说道。
    李长河则是安静地听着。
    「那这两幅是真迹?」
    李长河这时候惊喜的说道。
    赵佶的也就算了,如果苏轼的这幅字帖真的是真迹的话,那价值可就大了。
    「真迹?」
    「我觉得大概是真的,但是到底是不是真迹,我说了不算。」
    张士奇摇了摇头,冲着李长河说道。
    「像这种稀世珍宝,它的真假判断,很麻烦,首先得尽可能的找到历史依据,比如说崇宁元年这场中秋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记录。」
    「其次,这上面的笔迹,画作,到底是不是赵佶和苏轼的。」
    「这个是真是假,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这种字帖要是真的现世,想要辨明真伪,最好的办法就是集齐多个业界知名人士共鉴。」
    「大家都认为它是真的,这样才会被判定是真迹。」
    「不过这东西一旦出世,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
    「当年收藏的人为什麽没有公开,恐怕怕的就是惹来杀身之祸,这种稀世珍宝,用价值连城已经不能形容了。」
    「现在嘛,你要是想公开也行。」
    「不过如果真的是真迹,说实话,你留在手里的可能性不大,故宫那边,九成九的要跟你商谈购买。」
    「到时候,你卖还是不卖?」
    张士奇这时候似笑非笑的冲着李长河问道。
    李长河摇了摇头:「那还是算了,这玩意儿还是先别展示出来了。」
    这东西可是传家宝,最重要的是,能给他的博物馆计划当镇馆之宝的。
    前提是,它是真的。
    「张老,你给个准话,你觉得这是真的假的?」
    李长河这时候认真的冲着张士奇问道。
    张士奇又低头仔细看了一番,随后缓缓地开口说道:「从纸张和字迹风格上来说,赵佶这幅画应该是真的,至于苏轼的《中秋帖》,他的字帖我见得不多,不好判断。」
    「我个人认为,有很大的概率是真的。」
    「这种辨别,其实找书法大家,比如说启功辨别是最方便的,故宫那边我记得有几件苏轼的珍藏,到时候可以对比。」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东西一旦重见天日,你留在手里的概率不大。」
    李长河点点头,他不知道前世这两样东西是不是真的存在,也有可能被卖了,也有可能被人收藏了没有公开。
    毕竟这种稀世珍品不排除有人暗藏起来。
    「先收起来吧,这东西现在还不适合重见天日!」
    李长河想了想,还是决定不鉴定了,不管真假,先收着。
    等以后自己地位和身份都上去了,国家改开也规范了,到时候再让这东西现世就行了。
    反正李长河也不打算把这些宝贝带走,肯定是留在国内的。
    「嗯,先收着吧,等以后有机会,再公布出来,画还好说,苏轼的《中秋帖》,这要是真的,那可了不得。」
    「你小子,这到底是什麽运道啊,这种东西千年难现,都落到了你手里。」
    字帖上面没有题跋,说明如果是真迹,这东西在蔡京墓里藏了千年,还没有损坏,期间也没被别人收藏。
    前面收藏的那人也没有上印,估计命不好,赶上了风云动荡的年代。
    最终,东西完好无损的落到了李长河的手中。
    这得多大的运势,别的不说,蔡京的真墓假墓这麽多年多少都被挖过了,就这这东西还能保留住,简直就是奇迹。
    张士奇这时候又想到,上次的龙凤印也是机缘巧合的落到李长河手里。
    这种运势,真的是难以想像啊。
    自己是不是该找个人,给这小子算算命?
    张士奇心里这时候忽然间想到。
    (今天冇了)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