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玄门之迷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23章玄门之迷
    书稿之上,是关于国祭之礼。
    在华山之时,严九龄就曾简要说过自己的猜测,如今手稿之上,讲的更明确。
    严九龄是儒生,对玄门有所了解,却又算不上内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儒家经典出发。
    那便是《周礼》。
    何谓「礼」,广泛理解,便是人道运转的一切制度礼仪。
    故礼,为统叙万事,乃国家运转之根本。
    「礼」并非一成不变,一旦国家失序,或不符合时代发展,就会礼乐崩坏,导致人道劫难。
    前几份手稿说的有些抽象,普通人怕是会看的一头雾水,需要常年学习了解。
    但李衍用前世的目光,就变得很好理解。
    所谓「礼」,同样也包括生产关系丶等级制度丶利益分配等,一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符,自然就会出现问题,引发变革。
    比如《周礼》,原名为《周官》,分为天官丶地官,春夏秋冬四官,后儒家将「礼」的意义延伸,《周官》也自然变为《周礼》。
    那麽再往前,夏商无「礼」吗?
    当然有!
    《史记·五帝本纪》中便有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
    所以严九龄提出个想法,国家概念因「礼」而出现,孕育于远古,形成于「三代」。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历史。
    要追溯玄门,就离不开探求本源。
    「礼」之本源,起于祀神,源自上古部落巫道,和如今的玄门一样,对于一些现象进行占卜丶避禁忌丶禳解。
    后来,便逐渐发展为吉丶凶丶军丶宾丶嘉的各种仪制,比如「凶」礼,就是如今的白事,发展出玄门的中的杠夫丶纸扎匠丶阴阳先生等职业。
    这才是玄门体系根本。
    正教之所以称之为正教,是因为他们掌控着这个时代的「礼」,比如太玄正教掌国祭之礼,儒教丶杂教掌百官和国家制度之礼。
    人道劫难,便是「礼」的变化!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有玄门的暗中争斗。
    如上古之时,巫道掌控天下,封神之战很可能就是巫道馀晖,随后慢慢衰落。
    很多迹象表明,周前期时都在尽力抹除商「礼」,迁「殷顽民」丶毁殷都,填商墓,灭人祭之礼。
    随后,周失其礼,群雄逐鹿,随着朝代更迭,玄门也逐渐变化,形成如今局面。
    这些都是史料中能查到的东西。
    真正让李衍震惊的,是严九龄提出的两个疑问和猜测。
    一个疑问是来自《山海经》,上面记载有众多奇珍异兽,且神与人居,巫与王一体。
    他们通常有个称号,「帝」。
    那些奇珍在这个时代,就是所谓的天灵地宝,但远没有当初数量惊人。
    这其中,发生了什麽?
    另一个就是周代商。
    夏商之时,虽无具体记载留下,但也从一鳞片爪中得知,他们信奉「上帝」,乃是祖神与天的融合,崇尚人祭。
    周之后,「上帝」就逐渐模糊为「天。」
    自此,神权衰落,诸神远去。
    严九龄根据时间,推测出两个关键节点。
    封神之战,
    大洪水!
    大洪水之后,神州再无「帝」!
    封神之前,神州崇鬼神而好人祭。封神之后,神权逐渐被皇权压制。
    所谓封神,或许不是「敕封」。
    而是「封禁」!
    末了,严九龄还在书稿中自嘲道,这些都是胡思乱想,甚至不敢拿出来,免得被同门师长嘲讽,笑话他是个疯子。
    而李衍看到,却是万分震惊。
    古代方士集团挖掘封神遗迹,总结出《长生仙库》,每一种方法都血腥残酷,需祭祀魔神。
    这些魔神,都被镇压在罗酆山。
    祂们,会不会就是封神大战时,被封禁的那些神?
    还有神秘的「登神者」,
    是否就与这些上古历史有关?
    一时间,李衍只觉头昏脑涨。
    他莫名有种感觉,
    自己怕是接触到了玄门真正隐秘。
    「李公子。」
    就在这时,一个怯怯的声音打断他思绪,却是严府婢女不知何时已来到书房。
    这小婢女眼中,满是敬畏,「酒宴已经备好,府上还来了客人,老爷请您去前堂赴宴。」
    「哦。」
    李衍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跟着婢女走出小院,再看天色,已经有些发暗,却是到了日暮时分。
    「哈哈哈,好消息啊…」
    还未到前堂,便听到爽朗笑声。
    走入堂内,却见里面已置办了一桌席面。
    花样繁多丶琳琅满目,看起来很是丰盛。
    除了严伯年,桌旁还坐着一名男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