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7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矮个少年这话一出口,立刻就有其他人凑过来看报,读这张报纸上的内容。
    这一看,大家就没声了。
    一直到众人挤在一起,将所有内容看完,才有人道:“孟佑实在可怜。”??????發???????ì????????ē?n????〇?②?5????????
    “那些恶人着实可恶!”
    “孟佑能不能活下来,报仇雪恨?”
    “内功是什么?”
    “这标点看着真不错。”
    “这书看起来也舒服。”
    ……
    一群少年热烈地讨论起来,那矮个少年,更是连他一直追的那本武侠小说都忘了。
    张庄茂没轮到第一批看报,但却是第二批看报纸的人。
    他注意到,这部小说的作者,也是云景。
    张庄茂开口:“这小说也是云景写的,不知道这云景是谁。”
    有人道:“他写的连环画用标点,他写的武侠小说也用标点,他还让《新小说报》多印一张报纸,上面只刊登他的小说……这云景,应该是报纸上常出现的新式文人之一。”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人说的对。
    不管是之前的连环画,还是这次的小说,恐怕都是某个新式文人为了推广标点和白话,专门写的!
    “他的行文用词当真流畅!”张庄茂夸奖起这人来。
    他就说云景不可能是桑景云,桑景云哪写得出这样的小说?
    至于那矮个少年,却是往外跑去。
    他想多买一份《新小说报》,收藏起来。
    法租界,谭宅。
    谭峥泓洗漱好下楼,便有人送来早餐。
    早餐吃的是炒面,桌上还有一盘拔丝地瓜。
    炒面配料很多,拔丝地瓜也很香甜,谭峥泓吃了不少。
    吃完,他一边看报纸,一边等自己国文老师的到来。
    今日那份《上海日报》上的新闻,并不好看,谭峥泓想了想,翻开《新小说报》。
    这报纸虽然读着费劲,但比别的报纸要有意思,他尤其喜欢上面的短篇故事。
    至于连载的故事,有些故事在他订购报纸时,就已开始连载,没头没尾还读着费劲的故事,他看不进去。
    翻开《新小说报》,打算找短篇看的谭峥泓,突然发现其中一张报纸不太一样。
    这报纸上,有标点!
    谭峥泓喜出望外,立刻看起来,这一看,就把故事看了进去。
    明明只有一个开头,但不知为何,这故事他尤为喜欢。
    他觉得小说,就该是这样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无名诀》这样的功法,若是真的有就好了……”谭峥泓在将这个故事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后,突然想到了什么,叫来宅子里的下人。
    他给下人三角钱,对下人道:“你去买五份《新小说报》回来!”
    他要将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收集起来,寄给自己还在南洋读书的,以前的同学看。
    下人喜气洋洋地去买报纸了。
    买五份报纸,也就花个一角钱,剩下的两角,那就是他的跑腿费了。
    他们小主子,真是个大方的!
    下人刚走,谭峥泓的国文老师就来了。
    这是个三十来岁的男人。
    谭大盛知道时代正发生巨变。
    他见识广博,给谭峥泓请国文老师时,自然不会请旧文人,他请的,是一个去日本留过学的,接受过新思想的新式文人。
    这人跟谭峥泓关系不错,教导也很用心。
    见谭峥泓正看报,他面露笑容:“你今日竟专心看报,着实难得!”
    “张先生,这报纸与众不同!”谭峥泓拿着那张《新小说报》给张先生看。
    张先生这一看,就注意到了那些标点。
    这是提倡使用标点的文人,说动了一个报社,让报社在刊登小说时,使用标点?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张先生很是高兴,开始读报。
    他以为这用了标点的,是一篇讲述新思想的文章,不想仔细去看,竟发现这是一部小说。
    这小说用词流畅,非常好看,他很快就将之看完。
    “妙啊!”张先生赞叹。
    谭峥泓觉得自己遇上了知音:“张先生,你也觉得这小说写得好,是不是?”
    张先生道:“我觉得妙的,不是这部小说,而是写这部小说的人的想法。借由小说,确实更容易让人接受标点。”
    他不爱看《新小说报》,但知道这份报纸,非常受上海普通市民的喜爱。
    今日,说不定有上万人,看到了这张有标点的报纸。
    “标点如此好用,早就该用了。”谭峥泓这时才想起来去看作者名字,这一看,便看到“云景”两字。
    他眼睛一亮:“张先生,这个作者,之前还编了一部带标点的连环画!”
    谭峥泓连忙将昨日买的连环画拿出来,给张先生看。
    张先生看过,便道:“这应该是个笔名,我不知道这笔名后面的人是谁,但他一定是一位一心推动文化改革的人!”
    张先生有师德,之前教授谭峥泓时,尽量不给谭峥泓灌输自己的思想。
    但今日,他再也忍不住,开始跟谭峥泓大谈特谈。
    谭峥泓越听越兴奋。
    他自幼生活在南洋,虽然家境富裕,但南洋到底被列强占据,他免不了遭到不公正待遇。
    他父亲家财万贯,但见到列强在南洋的驻军军官,却也要点头哈腰,还要月月上供。
    若他们国家能强盛起来,不惧列强,那该多好!
    这么想着,谭峥泓摸了摸手上的报纸。
    云景先生,应该是一个像张先生一样,寻求救国方法的文人。
    他一定要支持云景先生!
    既如此,他再多买几份报纸送给张先生?张先生可是说了,他要将这报纸寄到北平,给他的朋友看。
    谭家的下人刚买回报纸,谭峥泓就又让他去买报纸了。
    多买报纸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当然,也有人在看到《新小说报》使用标点之后,对《新小说报》大肆批判。
    可即便有人骂,《新小说报》的销量,也是实打实的。
    今日的报纸,黄培成多印了一千份,因而早上时,并未卖光。
    然而上午八点,便有许多人来找他,想要多进一些《新小说报》,不过短短一小时,这一千份报纸,便销售一空。
    报社的印刷房已经开始印刷明日的报纸,黄培成看了一圈,最后道:“明日的报纸,先停一停,把昨日报纸的排版拿出来,再印上两千份。”
    他觉得,他的报纸,应当还能再卖两千份。
    这报纸,一定有很多人想收藏。
    往前二三十年,报纸数量很少,销量也少,1890年前后,《申报》每日不过卖出六千份。
    但近十年,报纸的用纸进行了改革,从原先用毛太纸、油光纸等进行印刷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