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小块肉。
    鸡蛋早已吃完,那肉则被腌制起来。
    今天,桑钱氏将那块不过巴掌大的咸肉切成薄片,和豆腐、毛豆粒一起煮了一大锅汤,又拿跟农户买的鸡蛋和韭菜心炒了一盘子,再加上酱烧茭白和咸鱼蒸豆腐干,凑了个三菜一汤。
    之前日日吃的咸菜,也不曾上桌。
    桑钱氏先做菜再做饭,因为做饭时不曾蒸南瓜,用的还是机器磨的白米,米饭雪白雪白的,看着极为诱人。
    等饭做好,就能开吃了。
    闹腾了一番的桑景雄,也安静下来。
    一家人坐在八仙桌旁边吃白米饭,自觉今天辛苦了的桑景雄,一筷子下去,就夹了豆腐汤里的两片咸肉。
    桑钱氏见状,连忙站起身,将汤里的咸肉给家里人分了分。
    若是不分,其他人就吃亏了。
    桑景雄瞧见这一幕,有些不高兴,中午他就不能多吃一口肉,晚上竟也不能多吃。
    桑景丽还那么小,凭什么肉吃的跟他一样多?
    虽然心里埋怨,但这两天吃了不少教训,桑景雄到底什么都没说。
    一家人正吃饭,外面传来敲门声。
    因照明不便,此时人们一般不会天黑后再吃饭,因而天还亮着。
    桑钱氏往外走,边走边问:“谁啊?”
    “夫人,是我。”一个女声响起。
    桑钱氏听到这个声音,连忙打开门,就见门口站着一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女人。
    桑钱氏眼眶红了:“阿兰……”
    这妇人也红了眼眶。
    桑景云认识这个妇人,这是桑家以前的厨娘,叫阿兰。
    阿兰是桑元善老家那边的人,桑钱氏生下桑学文后,桑元善曾带她去老家祭拜先祖。
    当时,桑钱氏在河边遇到了被自己男人打得遍体鳞伤,打算寻死的阿兰。
    阿兰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她从小就在自己男人家里当童养媳,干最多的活吃最少的饭,带大了她的男人和她男人的五个弟弟妹妹。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轻时亏了身体,阿兰嫁给她男人后,一直没孩子,她男人就整日打她,打了整整十年。
    阿兰活不下去了,桑钱氏看她可怜,就帮了她,将她带到上海,让她在桑家做厨娘。
    桑元善老家在嘉兴,离上海不算远,但坐船也要一整天,这时的人又很少出远门,阿兰到了上海后,她夫家人绝对找不到她。
    阿兰就这么开始了新生活,曾经骨瘦如柴一脸苦相的她,在桑家待久了,就变成了一个胖乎乎,脸上总是带笑的和蔼妇人。
    做饭之余,她还帮着桑钱氏带孩子,桑学文和桑景云等人,都没少被她抱。
    因为她没孩子,桑学文曾拍着胸脯说要给她养老,这事儿,桑元善桑钱氏也同意。
    但桑家出事后,就养不起下人了。
    阿兰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下人,她早年吃过很多苦,年纪大了之后身体不太好,因而现在只能给人做帮厨。
    帮厨薪水很低,主家包吃住后,一个月只能再拿一个银元的薪水。
    都这样了,之前桑元善去世,她还是送了两块银元并几个铜板过来,那是她全部家当。
    这次中秋,她又来了。
    “夫人,我带了一碗红烧肉两个月饼过来,给你们添个菜。”阿兰含着眼泪笑。
    六十多岁的阿兰,看着像后世七八十岁的样子。
    桑钱氏看着瘦了很多的阿兰,忍不住哭起来。
    阿兰一个在厨房干最脏最累的帮厨的活儿的人,要弄到这么一碗红烧肉,可不容易。
    桑家人都有些感伤,县城洪家,大家却都高高兴兴的。
    洪掌柜的二儿子洪永祥从租界回来了,还带回来大包小包不少东西。
    “小叔,小叔,你回来了!”洪旭一看到洪永祥,就炮弹一样冲上去。
    洪永祥想像以前一样抱起洪旭,结果抱得很艰难:“阿旭,你又胖了!”
    这年头胖是个好词儿,洪旭一点不生气:“我长大了!”
    “对,你长大了。”洪永祥哈哈大笑。
    洪旭又道:“小叔小叔,我给你看个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洪永祥知道要怎么让孩子高兴,露出感兴趣的模样。
    洪旭立刻就把自己跟姐姐一道做的小人书拿出来,宝贝一般递给洪永祥:“小叔你看,我姐画了一本小人书!”
    这书是洪掌柜今日回家后,帮着装订好的。
    洪兴纸号是百年老店,店里会出售账本簿子还有启蒙书,因而洪掌柜懂线装,会装订书册。
    洪永祥一眼就瞧见书册上“三打白骨精”五个大字。
    他看过《西游记》,洪旭二姐手上的《西游记》便是他送的。
    他立刻就意识到,这是画了《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
    将书翻开,里面图文并茂。
    这小人书做得很精致,但真要说多么出奇,并没有。
    可洪永祥,就是看得停不下来,等看完,他有些惊奇:“阿旭,你二姐这白话写得真不错,句读也用得极好!”
    这书里的字并不多,但意思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孩子看,那画也画得极好。
    他家孩子能做出这么一本书,当真了不得!
    第18章要房租
    民国的上海,聚集着无数文人,这里的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
    洪永祥在清末,就去了新式学堂读书,这些年身为一个记者,更是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
    他是一个提倡新文化的新式文人,他所在的报纸,也一直致力于推广白话,
    他们刊登的政论文章和各种新闻,都用白话书写,力求在读出来后,“工商妇女幼稚”皆能听懂。
    他们在报纸上,还一直呼吁要加强国民教育,只让人听懂是不够的,所有人都能“通文字”,才是包括洪永祥在内很多人的目标。
    这很难,但他们一直在努力。
    也因此,洪永祥很重视家中晚辈的教育,洪旭的大姐二姐,都在他的要求下,进入县城由女子办的私塾读书认字。
    发现洪旭二姐洪玥喜欢看书,他更是时不时带点书给她,并鼓励她每日阅读报纸。
    现在,看到洪玥画出一本小人书,洪永祥欣喜不已。
    虽说这是从《西游记》里,寻了一段简写出来的故事,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得。
    这小人书,还让洪永祥想到了另一件事。
    自进入民国,上海的学校,便如雨后春笋一般飞快冒出,其中小学是最多的。
    现在,上海县城很多普通人家,都会让孩子去读小学,至少读完初小。
    毕竟读初小,一学期学费不过几个银元,即便加上购买纸笔,花费也不算多,很多家庭都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