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广播里的模糊播报……许多外国观众起初困惑,渐渐却陷入一种诡异的共鸣。一名法国记者后来写道:“那一刻,我听到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父亲关门的声音,母亲煮粥的咕嘟声??仿佛所有被遗忘的记忆都在苏醒。”
影片结束于无人机升空,母带在夜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银幕变黑,许久之后,浮现一行小字:
>“献给所有未能发声的人。”
全场静默十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站起来,有人跪地鼓掌,有人泪流满面。评委席上的日本导演久久未动,最终摘下眼镜,擦拭眼角。
安妮冲进控制室,声音发抖:“他们要求加映!已经有七个国家片商联系购买版权,包括BBC纪录片频道!”
方星河坐在角落,双手交叠放在膝上,一言不发。他知道,这一刻不属于奖杯,属于那些再也无法站在这里的人。
第二天,舆论风暴席卷全球。CNN专题报道《一部电影如何挑战一个国家的记忆禁忌》,BBC播出长达四十分钟的访谈特辑,邀请多位汉学家解读《囚鸟》背后的历史隐喻。国内社交平台相关话题全部被封,但仍有无数网友通过镜像网站观看盗版资源,并自发翻译成英文、法文、阿拉伯文传播。
#Z世代艺术家方星河成为推特trending第一。
与此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发表声明,称《囚鸟》“严重歪曲历史事实,损害国家形象”,并警告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后果”。国内合作制片公司紧急切割,宣布解除与方星河的一切合约关系。他的母校发布通告,取消其“杰出校友”称号。
但他早有准备。
在闭幕式前夜,他召开了一场小型发布会。没有华丽舞台,只有一块白布、一台投影仪和一支麦克风。他站在台前,身后播放着那张1987年的合影:田守义、张默言、周文康、林委员……
“他们曾相信,电影能改变时代。”他说,“今天我不敢说改变,只想问一句:我们有没有权利记住?”
他拿出周文康交给他的《春雷》剧本,高高举起:“这不是反政府,这是反遗忘。如果记录真实是一种罪,那我认罪。”
台下掌声如潮。
三天后,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囚鸟》未获金狮奖,但斩获两项大奖:最佳导演奖与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颁奖词写道:“一部以勇气书写的电影,它不只为受害者发声,更为未来保存了良知的火种。”
领奖台上,聚光灯灼热。他握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双眼睛,缓缓开口:
“三年前,我在听证会上说,我不想拍安全的电影。今天我想补充一句:**安全从来不是艺术的目的,真相才是。**”
台下掌声雷动。
他继续道:“这部电影的成功,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张默言先生藏在井盖下的胶片,属于周文康老师守护三十八年的剧本,属于陈楷先生最后的忏悔,属于每一位在黑暗中仍坚持写作、拍摄、讲述的普通人。”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下来:
“我知道,回去之后,等待我的可能是封杀、调查、甚至更糟。但请记住:**当沉默成为共谋,说话就是革命。**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话音落下,全场起立鼓掌,持续六分钟未歇。
回国航班上,他没睡觉。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封公开信,标题是:《致中国电影的一封家书》。他在文中提议成立“中国独立影像档案基金会”,呼吁所有创作者共享私藏资料,建立民间数据库。他还公布了《春雷》剧本的部分扫描件,以及张晓禾提供的《灰墙》修复片段链接。
“我不怕删号,不怕封站。”他写道,“因为我已经学会,如何让信息在夹缝中生存。”
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已是深夜。出口处空荡无人,只有两名工作人员默默等待。他拖着行李走过安检,发现手机信号全无。直到出租车驶出高速,才恢复联网。
数十条未读消息涌入。
王查理发来截图:微博热搜榜首突然出现话题**#请还方星河一个公道#**,短短半小时阅读量破亿。虽多次被撤下,但每次都会以变体重新出现:#囚鸟不该被囚#、#我们记得#、#Z世代艺术家#……
更有惊人消息: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电影系学生发起联署,要求教育部门将《囚鸟》列入教学参考片目。部分大学课堂已偷偷放映,配以教师自编讲义分析其历史语境。
他还看到一条视频:西安美院一群学生在校门口搭起露天银幕,用投影仪播放《囚鸟》片段,周围围满了人。警察赶到后责令关闭设备,一名女生站出来大声说:“我们在上电影史课!”
方星河笑了。
回到家,工作室灯还亮着。王查理蜷在沙发上打盹,桌上摆着热好的饭菜。听见开门声,他猛地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