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这场发布会进行了报道,并着重介绍了鲲鹏14nm16Gb、天工T200和天工A200这三款产品。
“全球第一款14纳米手机处理器!”
“弯道超车!星源科技碾压湾积电和山星,成为全球首家拥有14纳米制程量产能力的Fab工厂!”
“继破晓A220之后,星源科技的再一次重大突破!”
“性能和功耗吊打高通!打破国际垄断,逆袭芯片市场!”
“天工芯片新战略:鲲鹏、天工路线图揭秘!”
网友看着新闻标题一个比一个劲爆,哪怕不看内容也清楚:橙子科技在发布会上,绝对又亮出了更先进的产品。
评论区里,网友们已经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坦白说,当我知道星源科技掌握了14纳米生产工艺时,心里反而很平静,完全没有当初得知他们实现28纳米制程时的那种兴奋劲儿。”
“卧槽!俺也一样!”
“在破晓A220EUV光刻机和烛龙G1051五轴数控机床面前,14纳米制程的工艺研发难度,好像也不是很高?”
“楼上的几个,全特么飘了!要知道,湾积电和山星在14纳米制程领域,也不敢说自己具备量产的能力了。”
“别觉得14纳米芯片的量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那是不是意味着,咱们以后买手机、电脑,内存和处理器都能用上国产的了?价格会不会更便宜?”
“肯定会!星源和天工都是自己的企业,供应链成本降下来,终端售价肯定会跟着降!”
而在逼乎上,一篇《从28纳米到14纳米:华国芯片如何实现两年三级跳》的文章被顶上热搜。
作者详细梳理了星源科技从突破28纳米制程,到研发EUV光刻机,再到实现14纳米量产的全过程,最后感慨:“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胜利!森联资本的投资、华科协会的技术支持、国内材料厂商的
配合、天工科技的芯片设计,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
不少网友满心疑虑。
星源科技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技术迭代的三连跳,这速度实在太快。
此前,不管是纸媒、电视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反宣传过高精密机床是“工业母机”、光刻机是“工业明珠”,足见这些技术的顶尖难度。
可为什么星源科技好像轻轻松松,分分钟就把它们攻克了?
“所以,破晓A220和烛龙G1051到底有没有技术难度?”
“欧美地区的半导体企业都在采购,你觉得能没技术含量吗?”
“不是难度不高,而是星源科技的研发实力太强了,为了完善生产工艺,顺便就把光刻机造出来了;造光刻机的过程中,又顺手研发出了五轴数控机床!”
网友的议论彻底沸了起来,顺势就将天工与星源科技双双推上了神坛。
谁敢说一句质疑或难听的话,立马就会被人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另一边。
赵东升站在十几位手机品牌的老板中间,手里拿着一枚鲲鹏芯片的样品,侃侃而谈地说它的性能、兼容性和产能供给情况。
雷逸军在听完报价后,立即响应道:“赵总,小米首批先订500万颗。”
“赵总,华为要400万颗。”余晨东抬手示意。
“美图要300万颗。
“网易200万颗。”
“360要600万颗。
“
39
事实上,根本不用赵东升多费口舌,一群“小弟”厂商就颇为自觉地哐哐下单。
这边刚定完,苹果亚洲区董事葛悦又有了动作。
他稍加思索,又与远在灯塔国的库克沟通后,爽快报出数字:“500万颗。”
毕竟面对一颗容量更大、成本更低、性能还更强的RAM芯片,苹果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山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企业代表见此情形,脸色愈发难看。
此时的苹果,依旧是全球第二大的智能设备采购商,每年的订单采购额高达30亿美币。
在2013年之前,这块蛋糕是山星和SK海力士对半分;2013年之后,美光收购了小日子的尔必达,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如今又多了一家天工科技!
多一家竞争者,他们就要少吃一口!
更关键的是,他们很清楚苹果的采购流程。
一旦鲲鹏RAM芯片的真实性能能满足苹果的产品需求,那未来山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
要么在短时间内,拿出一款性能不低于鲲鹏的RAM芯片,要么只能坐等自家的KA大客户,转投天工科技的怀抱。
陈延森则坐在上游供应商那一桌。
国内的有雅克、华海、联瑞,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