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计院的科研项目【万更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徐源听到对方是询问这个,脸上则顿时浮现出一抹神秘表情,嘴角微微上扬噙着笑容吐出两个字。
    “略懂。”
    先不说他讨论室里就有电脑平时没少研究,前世的计算机水平那也不是吃素的。
    丝毫不夸张的讲,哪怕让他自己一个人把整个机器学习算法全负责都没有问题,无非是完成的进度上会多花费点时间。
    “徐师弟只是负责数学方面的内容,计算机上的稍微知道一点就行。”郭志航接过话茬回应:“还有那个数学函数公式和建模不用太着急,徐师弟你慢慢来就行,有问题随时和我们沟通。”
    “我知道了郭师兄。”徐源闻言点点头说。
    但话虽然是这样讲,不过徐源却清楚郭志航和朱闽丰他们肯定是比较着急的。
    毕竟新的逻辑公式和建模没有搞出来前,他们也不好对算法进行改进。
    也就是说要等徐源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他们才能接着展开后续的工作,主要既然邀请了徐源参与项目,那肯定不能再继续使用先前的建模。
    再说之前的模型评估出那么低的性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已经失败。
    与其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还不如推到重来。
    而事实上徐源的做法也的确如此,他在看完U盘中的资料信息后,眉头也可谓是紧皱没想到里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起码郭志航等人使用的算法公式模型,他大致一看便能给出更好的选择。
    怪不得算法评估出来的性能会如此差劲。
    经过研究思索后,徐源决定采用一种组合神经网络作为算法的框架。
    其原理是可以把每个神经网络模块看做机器的某个大脑,那么此算法主要通过大脑之间对抗,让每个大脑都变的聪明。
    而聪明就是每个神经网络模块,都调整到使得全系统能够完成指定的任务。
    比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
    对于这个自动化模型,最关键的便是输入和反馈以及整体表现。
    因为输入机制是随机分布,不同于以往的输入是带标记的数据,这就意味此算法是无监督学习产物,这是迈入深度学习的最难最实用的一块领域。
    徐源相信此机器学习算法完成后,会让国内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模型中涉及到损失函数,且需要用数学化的最优传输框架代替神经网络,所以在计算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
    就这样。
    徐源正式加入计院的机器学习项目后,白天都会去计院研究所那边构造模型。
    晚上则回讨论室寻找新的证明方法。
    其生活状态倒也能称得上规律。
    转眼进入到七月,随着暑假到来学校放假,校园内的人员数量一下子少了很多。
    不过这并未对徐源造成什么影响,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总算完成模型。
    其表达式整体还是属于最优解。
    只是当郭志航和朱闽丰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便瞪大了眼睛,完全没有想到徐源居然这么快就完成了算法模型。
    2005年7月19日,周二,计院网络技术研究所。
    “徐师弟你没有和我们开玩笑,算法公式和模型真的已经全部弄完了?”
    项目办公室内郭志航接过徐源递来的U盘,脸上依旧充斥着不可置信,忍不住再三开口追问。
    主要这和他们认知的情况完全不同,记得刚开始他们进行这项工作时可足足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哪像徐源大半个月便全部搞定。
    旁边的朱闽丰担心这么赶出来的模型性能不行,略作迟疑还是补充了句。
    “要不徐师弟在优化优化,我们这边不着急。”
    后面站着的那两位研究生,这时候虽然没有开口说话却也猛点着头。
    将郭志航和朱闽丰两人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源对此也是哭笑不得,心想自己效率太快竟也成了问题。
    但这事却也不能怪他,毕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后效率本来就会大幅度提高,加上晚上他研究丘诚桐猜想的证明方法没有头绪,便又会把计院的项目拿出来完成。
    所以暑假才刚开始,他便已经把自己任务完成了。
    倒不是说他太过自信,但对于自己完成的作品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根本不需要再优化什么。
    起码在现阶段机器学习的研究中,其算法性能绝对能称得上是领先水平。
    于是他只好再次确认道:“两位师兄放心,能不能达到要求等算法出来评估一下性能就行。”
    郭志航和朱闽丰两人听到徐源这么说,脸上神情略作迟疑后最终只得答应下来。
    毕竟是他们邀请的徐源帮忙,这时候拿到了结果还没验证确实无从质疑,反正就算最终评估出的性能依旧达不到要求,也只是浪费这些时间而已尚能接受。
    “那好吧。”
    朱闽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面向另外三人沉声吐出两个字。
    “开工。”
    话落便齐齐回到自己的电脑位上,开始根据徐源的模型完成算法程序。
    原本徐源还想帮忙编程,结果却被朱闽丰和郭志航义正言辞拒绝。
    显然是不相信他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对此徐源倒也没有生气,埋头继续研究关于解决代数几何稳定性的问题。
    这半个月帮忙计院的项目,他的思维发散之下隐隐有了点那么思路,可始终无法真正抓到重心,如此情况让人不免有些烦躁。
    好在徐源心境上没什么问题,只是边学习提升自己边研究数学分支方法,并没有强求对丘诚桐猜想证明。
    就这样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在郭志航和朱闽丰以及另外两名研究生的努力下,总算正式完成了徐源以最优传输框架代替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
    到了这一步便仅剩下对算法性能的评估,以此确定算法的整体水平。
    为此算法性能评估当天,除了徐源在现场外郭志航他们还特意把姚启智喊了过来一同评估。
    尽管大家对徐源的惊人效率有所担心,可投入这么多心血和精力自然是抱着浓浓期待,希望评估出的性能可以达到预期。
    ……
    “徐源你之前有研究过机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吗?”
    这天上午在郭志航他们对算法评估时,姚启智却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徐源身上,丝毫没有掩饰脸上的欣喜。
    他自然是看了徐源完成的公式模型,当时便被其中先进的理念所吸引,没想到能够使用数学化的最优传输框架来代替神经网络。
    因为区别于当下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郭志航他们存在疑问实属正常。
    可他却觉得此算法所评估出的性能数值,恐怕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徐源面对询问倒是没想太多,摇摇头回答:“只涉猎过哈希函数算法。”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