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而这百年间,嬴政足以灭楚十次。
夜色如墨,凉风习习。宫女轻轻摇着扇子,为嬴政驱散暑气。
望着身后的两名宫女,嬴政无奈地叹了口气。前些日子提及的选妃之事,他本以为只是随口一说,却没想到荀子竟真的开始筹备起来。
而且,还以他的名义下发了全国通告。这导致近日来,总有大臣在书房或早朝时,有意无意地提及自家有待字闺中的千金。
对于选妃之事,嬴政实在提不起兴趣。与其浪费时间在此事上,不如去直播间看看。虽然为秦国王室延续血脉也很重要……
想到这里,嬴政不禁微微一笑。何时起,他竟也开始喜欢直播了?
其实,嬴政从一开始就颇为享受直播间的氛围。这里充满了奥妙与奇迹。
除了有时直播间中的人言辞无礼,让他有些不适外,其他都还好。
再过几日,便去看看直播间里有什么新收获吧。上次在商城里兑换了铁器,这次恐怕也能有不少好东西。
这难得的闲暇时光,算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吗?
正当嬴政沉思之际,忽然想起一事。他示意宫女过来,取来笔墨竹简。
既然闲着无事,不如先试试造纸术吧。
……
天气转凉,山风在山谷间穿梭。微风带着秋日的寒意,吹拂过山岗与麦田。金色的麦穗低垂在地,饱满而结实,预示着这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
然而,今日的赵国却是一片凄凉。云中城(今甘肃中部)的民房上,白色祭旗随风飘扬,覆盖了每一个角落。
距离赵国惨败已过去一个多月,如今城墙上的白色祭旗已撤下许多。人虽逝去,生活还需继续。无论战争如何残酷,最受影响的始终是那些平凡的百姓。千百年来,战争带来的苦难始终如影随形。
话说回来,如今的云中城男丁稀缺,仅剩十之二三,且多为未成年少年或老人。没有壮丁,即便妇人、少年与老人齐上阵,也难以将成熟的田地收割完毕。
本以为这已经是最不幸的了,没想到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
阴山脚下的云中城里,军营林立,士兵整装待发,赵国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昨日夜晚,伴随着夏末秋初的暖风,一阵凄厉的呼啸声划破夜空。匈奴的游牧民大规模出现,不知何时聚集,也不知何时越过了高大的阴山山脉,悄无声息地闯入了赵国境内。
以往,赵国对匈奴的防范十分严密。每年都会有大量士兵前往防线防守,尤其是秋收季节,更是会增派兵力。但今年不同,原本应驻守边疆的士兵已战死沙场,连驻守在边疆的士兵也被抽调大半,前往与秦国的战场,最终同样战死。
因此,面对这次突袭,边疆防线几乎毫无应对之策。
加之匈奴来势汹汹,意图痛打落水狗。他们行军迅速,手段残忍,守卫的士兵连报信的时间都没有。即便有几个士兵第一时间转身报讯,也在半路上被早已等候多时的匈奴人拦截击杀,尸体被砍成数段。
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在的防线已如同虚设。原本牢不可破的防守现在千疮百孔,仅有千余人防守的广大区域,只需稍加注意便能轻松穿越。因此,当守卫的赵军发现匈奴入侵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们已被匈奴层层包围,陷入了绝境。
此刻,这种攻势竟提前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尽管赵国目前国力衰微,但幸运的是,无需赵王偃的旨意,边疆各城的守将们已自发地早早进入了戒备状态。
在收到匈奴出现的消息后,不过一个时辰,云中城的大部分守卫部队便已整装待发,其余的也全部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自赵国战败以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警惕,民兵随时在周边巡逻。然而,匈奴的突然来袭,还是让云中城附近的民众骤然紧张起来。
自从与秦国的战争失败后,一系列事件开始逐渐浮现。四十万大军的惨败,其影响深远且沉重。
云中城,作为赵国在阴山附近的核心城池,其居民多为阴山脚下的本土民众,他们常年饱受匈奴流寇的侵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许多人自发地拿起武器,走出家门。为数不多的男丁们手握着特殊时期城守分发的长剑与长矛,参与到周边的戒备中。
就连一些少年,也抓起了兵器。尽管焦急的妇人们不愿让他们前去,但最终还是放手了。她们四处打听,终于意识到了这次事态的严重性。
不仅云中城受到了威胁,赵国北部的其他边境城池也同样遭受了匈奴部落的袭击。
自从得知赵国战败的消息后,这些匈奴部落便开始频繁联系,商议对策与联手事宜。这一次的匈奴入侵,与往常不同,是由几个名声较好的部落牵头,匈奴十六个部落的首领全部进行了会盟。
恰在赵王偃前往齐国商议攻打秦国、合纵联合等事宜时,这些匈奴部落的首领们也在密谋如何侵入赵国。经过商议,他们终于决定发动全面攻击。
十六个匈奴部落的联合行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匈奴与赵国接壤,两者之间并无天险阻隔。唯一的阴山,虽然地势险要,但因常年攀爬,早已形成了无数道路,无法组织有效防守。
若不在匈奴人翻过阴山后进行迎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赵国的军队可能无法阻挡匈奴部落的前进,尚未收割的粮食与果实将被匈奴掠夺一空,这对赵国来说,将是无穷的后患。
而云中城前方的山脉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出口。匈奴即将抵达,他们已经攻陷了云中城附近的几个小城镇。
云中城的守卫战士迅速出动,全城进入戒严状态。他们并未选择分兵救援那些城镇,而是准备死守云中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戒严持续到中午时分,云中城北边,靠近阴山的方向,突然有马车驶来,旁边还跟随着一些士兵与大夫。这一行人神色匆匆,满身风尘,眼中透露出惊恐与慌乱。巡逻队伍上前盘查,确认他们并非匈奴人后,便立即放行,并派遣了十名士兵护送他们前往云中城。
不久之后,这十名士兵听到了马车中传来的孩童哭泣声。经过询问,他们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马车中的孩子,是前方一个小城城守的儿子,那位城守一直以清廉与公正著称。
这次匈奴的突然来袭,使得那位城守只能勉强调集了五六名士兵与大夫,带着自己的儿子逃往云中城。这是他担任城守十数年来,为数不多的私心之一。
至于那位城守本人,在嘱咐了大夫与士兵后,便抽出了宝剑,撕去了文人衣袍,站在了城头的最前方。而他的妻子,则身穿一袭白衣,手握鼓槌,追随夫君于城墙之上,击鼓助威。
十名云中城的士兵听后默然,他们从这些描述中,能够想象出那对夫妇的英勇与风采,心中的不满也随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