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7章:搅动风云!论流民越诉的最佳方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我?我如何做?若能以命换命,我也愿意!”木生扬起脑袋说道。
    “不需要你以命换命,明日一早,你随阿吉前往城郊,寻找同为辽东的流民,无须多,五人即可,要嗓门洪亮的。”
    “阿吉,你为他们都买身衣服,切记,是打补丁的旧衣服,然后将他们在午后拉到城内,于正阳门外暂歇,我准备让他们去告状,诉状你来写。”
    ……
    沈念布置好后,回到书房,思索计划有无缺漏之处。
    他的具体措施是:让这些流民来京内告状,控诉辽东赈灾银被吞,控诉北城兵马司驱赶殴打灾民,先将北城兵马司卷进来。
    外地百姓来京告状,正规渠道有二。
    其一,向通政司递交诉状;其二,敲击午门外的登闻鼓直诉。
    但目前,这两种渠道对百姓而言几乎都行不通。
    首先,从外地到京师,大多路途遥远,很多百姓都不识字,还要请讼师撰写诉状,来来回回耗银可达十余两,这相当于一名中等农户的两年收入。
    其次,地方官员贿赂五城兵马司或顺天府的胥吏,使得外地告状的百姓根本无法进京。
    最后,即使有百姓能来到通政司或午门前,也会有胥吏阻拦,将其驱逐。
    当下,午门前的那架登闻鼓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给人敲的。
    至于通政司。
    一些底层官员想弹劾上官都不一定能呈递奏疏成功,更不要说底层百姓了。
    当然,还有其他特殊渠道。
    如:拦?喊冤,依托士绅、科举考生、致仕官员告状等。
    但这全凭运气。
    搞不好还会被扣上“惊扰官驾、诬告官员”的罪名被责罚。
    依照《大明律》,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是要先笞五十的。
    沈念让这些人换衣服,乃是为了让他们以“底层劳力”的身份进京。
    让阿吉写状纸,乃是为了写明情况,且将自己摘出去。
    而沈念规划的告状之地。
    不是通政司,不是午门,不是顺天府,不是锦衣卫,甚至不是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而是户部。
    去年的辽东赈灾银乃是从户部支出,派发到辽东,而今出现如此多的流民,都声称没有被安抚,定然是有人贪墨。
    户部尚书殷正茂刚刚上任,正是想要站稳脚的时候。
    他若知此事,绝对会上奏,因为里面可挖掘的问题太多了!
    比如:户部有没有贪墨赈灾银之官?北城兵马司有没有收受地方官员贿赂驱赶流民?辽东地方衙门有没有虚报灾民数量?有没有截留赈灾银?有没有官商勾结将赈灾粮变成劣质米粮?
    另外还有一点,辽东作为边陲之地,赈灾银经常被军需调借,此次是不是也是这样?若将边民逼成反民,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些问题,在殷正茂眼里,皆是功绩。
    ……
    沈念笃定殷正茂会彻查此事,还有一个缘由。
    往昔,户部在王国光这位老黄牛的带领下,兢兢业业,甚是乖巧。
    各个衙门要钱都朝着户部要。
    但大明的财政管理衙门,其实不止户部,较为有钱的还有工部和司礼监。
    工部,主管全国匠户,四大清吏司所征的山货土产税、制陶冶炼费,还有山场、园林费用,都不经户部。
    司礼监掌管天下黄册,提督苏杭两府的织造,还掌管水利、舟车、桥梁等,也很有钱。
    换言之??
    朝廷挣钱的钱袋子有好几个,但一旦赈灾救民,都率先是朝着户部的口袋拿。
    殷正茂可不是窝囊的老实人,不可能被这样欺负。
    若再出钱,他肯定会想法让别的衙门出钱。
    另外,沈念还笃定,此事闹到内阁后,三大阁老肯定重视。
    一则是帮助殷正茂站稳脚跟。
    二则是辽东地区的文官武将都需要被敲打敲打,不然流民下一步就变成了反民,边境绝不可乱。
    如此一来。
    救下那些良家女子就变成了一件小事,根本不需要沈念再寻人提醒或令木生再去告状。
    只要殷正茂上奏道出北城兵马司有“驱赶流民,蒙蔽圣听”之举。
    负责监管北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一定会第一时间寻找证据控诉北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的一系列恶行。
    不然,就是他们失职。
    到那时,木生的姐姐以及那些可怜的良家女子很快就能被救出,辽东那些受官僚和军户欺压的百姓也能好过一些。
    这就是沈念的全盘计划。
    四两拨千斤,私事变国事,由救一人变成救多人。
    借由殷正茂刚上任急需立功,让朝堂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
    至于此事能闹多大,能使得多少官员落马,能为辽东百姓解决多少问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