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殿试!江会元起笔一个[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砂在端砚中晕开一抹血色。
    江行舟来到殿内最前方的会元座位,躬身一拜,随后跪坐团蒲。
    他发现面前案几,比会试时矮了三寸一一这个高度,恰好需要保持最端正的坐姿仪态,方能书写。
    南宫婉儿突然抬眸,深深的望了江行舟一眼。
    一滴朱砂溅落在雪白宣纸上,恰像是白马寺那夜,一点朱砂红。
    「大周圣朝殿试,试题至一一」
    太监尖利的嗓音撕裂寂静。
    纱幕后伸出的纤纤玉指,正将一卷明黄诏书递给佩刀的女官。
    贡生们脊柱陡然绷直。
    诏书漆封上压着凤纹玉玺的痕迹。
    「大周殿试首题:」
    太监尖细的嗓音刺破死寂,从南宫婉儿手中,接过陛下亲笔撰写的考题,诏书上女帝亲笔朱砂如血—
    『《尚书》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今欲求长治久安。
    问:
    国何以兴?
    国何以亡?
    当取何法,规避何失?』
    诸生着『赋」一篇,限时一个时辰!
    司礼太监展开明黄诏书的刹那,
    殿内,三百位贡生早已经屏息凝神,三百支宣笔迫不及待,齐刷刷悬在纸上,宛如列阵待发的箭矢。
    可是,此道殿试考题一出。
    「啪嗒——」
    数滴冷汗砸在宣纸上,顷刻晕开墨痕。
    三百贡生执笔的手腕齐齐凝滞,无不面色煞白,殿内空气骤然凝固。
    这是一篇策问问治国,非常宽泛,国之兴亡。
    此题为治国策问,却偏要以赋体作答。
    要知道,文章有「诗丶词丶赋」等不同的格式,其中「赋」最难,因为是大长篇,往往动辄数百字之多。
    就算是举人丶进士,写一篇长篇赋,也能要半条命!
    「沙—
    三百张宣纸同时翻动的声响中,李元奎突然咳嗽一声,面色涨红。
    写赋!
    需要极其强大的文笔才气。
    写策!
    需要对国之得失,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洞察。
    两者合一,这...简直是要命啊!
    顾知勉死死咬住笔杆,喉间发紧,眼眶泛红。
    「这这如何下笔?」
    他脑中一片混沌,平日熟读的经史子集此刻竟如乱麻,连个切题的线头都揪不出来。
    若这会试场上遇此考题,他怕是当场便要昏过去。
    好在,这是殿试。
    天子亲临,只分高下,不落人。
    可若写得平庸,位列三甲之末,那也是难入吏部法眼。
    殿内纸声沙沙,三百贡生伏案疾书,墨香混着冷汗的气息在殿中浮动。
    唯独江行舟静如磐石。
    他盘坐于团蒲之上,双目轻阖,呼吸绵长,仿佛与周遭的焦灼隔绝。翰林学士们绛袍轻曳,自他身旁缓步而过,目光在他身上稍作停留,又无声移开。
    殿试主考,乃天子亲临;
    御笔朱批,定鼎甲名次。
    三省六部重臣丶翰林院学士分列两侧,如鹰集巡弋,目光扫过每一寸考案一一舞弊者,当诛。
    可江行舟仍不动。
    笔未沾墨,纸仍如雪。
    翰林学士赵明诚负手过江行舟案前,绛色官袍发出沙沙轻响。
    见江行舟仍闭目端坐,案上宣纸雪白如新,赵明诚唇角微不可察地一扯。
    「呵..
    2
    他心中冷笑。
    这位名噪一时的江会元,终究是有自己的短板。他的诗词文章或许惊艳,可面对赋策论,竟连提笔的勇气都没有!
    圣上此题,本就是一道铁门槛一一写不出锦绣赋的策问,任你是会元魁首,也得乖乖屈居二甲。
    大三元及第?
    恐怕要破了!
    赵明诚馀光扫过殿角紫袍玉带的中书令陈大人,袖中手指轻轻摩。
    这一题答不上来,
    今日之后,朝堂上那个荒谬的传言一一史上前所未有的六元及第,总该烟消云散了吧?
    纵然江镇国有镇国之名,可终究没能打破陈大人「大三元及第」的壮举,各有千秋!
    想到此处,他心中不由得意。
    没有费半分功夫,就把这巨大的隐患给消除了!
    巴蜀贡生刘春正自运笔如飞,忽觉殿内气氛有异。
    他抬头一警,正瞧见前方江行舟案前—
    墨未研,笔未动。
    那袭青衫静坐如松,双目微阖,竟似老僧入定。
    甚至不少监考官们,都注意到了江行舟的异常!纷纷侧目,朝他望去。
    刘春笔锋一滞,一滴浓墨悄然晕开。
    「莫非......
    ,
    他心头突突直跳。
    难道这道「赋策论」,恰打中了这位江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