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人生的过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今更是捉襟见肘。不仅如此,上头的赋税却一分未减,赵文正多次向上级申请减免赋税,均石沉大海。
    “李老先生,我有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我如今每日面对百姓的哭诉,却无法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心中实在是愧疚。我甚至想过,辞去这县令之职,眼不见为净。”赵文正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李达康听了,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说道:“赵县令,你可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啊。这县令之位,责任重大,你肩负着清平县数万百姓的生死存亡,怎能轻言放弃?”
    “可是,我如今已想尽办法,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留下又有何用?”赵文正一脸绝望地说道。
    李达康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看着赵文正说道:“赵县令,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多年前,北唐也遭遇过一场大灾荒,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人。我亲眼目睹了百姓们在灾荒中受苦受难,心中十分不忍。于是,我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家产,购买粮食,开设粥棚,救济灾民。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很快,粮食就不够了。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百姓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相互帮助。有的拿出自己家中仅存的一点粮食,分给更困难的人;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动去寻找水源,打井抗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度过了那场灾荒。”
    “赵县令,你要知道,百姓们是最善良、最坚韧的。他们或许暂时处于困境,但只要你能带领他们,给他们希望,他们一定会与你同舟共济。你若此时弃他们而去,他们便真的陷入了绝境。”李达康语重心长地说道。
    赵文正听了,陷入了沉思。许久,他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一丝光芒:“李老先生,您说得对,我不能就这样放弃。可是,如今这旱灾如此严重,赋税又不减,我该如何是好?”
    李达康微微一笑:“办法总是有的。首先,我们要稳定民心。你可张贴告示,告知百姓,县里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组织县里的乡绅富户,让他们捐出一部分粮食和钱财,救济灾民。我也会尽我所能,提供一些物资援助。”
    “其次,关于赋税之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你可再次向上级呈递文书,详细说明县里的灾情,请求减免赋税。同时,我会托人在朝中为你说项,争取得到朝廷的支持。”
    “再者,我们要积极寻找解决旱灾的办法。组织百姓打井抗旱,寻找新的水源。我听说县里有一位老农,对水利之事颇有研究,你可派人将他请来,听听他的意见。”
    赵文正听着李达康的建议,不住地点头,心中渐渐有了底气。“李老先生,多谢您的指点,我一定按照您说的去做。”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文正按照李达康的建议,积极行动起来。他张贴告示,稳定民心;组织乡绅富户捐款捐物;再次向上级呈递减免赋税的文书;派人请来了老农,商讨抗旱之策。李达康也没有闲着,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外地购买了一批粮食和物资,运往清平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平县渐渐有了起色。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抗旱救灾的队伍中来。打井的打井,寻找水源的寻找水源,一时间,清平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困难并没有那么容易克服。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和物资再次告急。赵文正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李达康看着赵文正焦虑的样子,安慰道:“赵县令,莫要着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经过一番思考,李达康决定发动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建议赵文正组织百姓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如红薯、土豆等。同时,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如编织、养殖等,增加收入。
    赵文正采纳了李达康的建议,带领百姓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大家的努力下,清平县的经济逐渐恢复了一些生机。
    终于,在一个乌云密布的日子里,天空中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犹如一场甘霖,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滋润了百姓们的心田。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感谢上苍的恩赐。
    随着雨水的降临,旱灾终于得到了缓解。清平县的百姓们迎来了新的希望。而赵文正,也在这场灾难中得到了成长。他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官员,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李老先生,若不是您的劝说和帮助,我恐怕早已放弃,清平县的百姓也不会有今天。多谢您!”赵文正感激地对李达康说道。
    李达康笑着摆摆手:“赵县令,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我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记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你心中有百姓,百姓就会拥护你。”
    在李达康的帮助下,清平县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而李达康劝县令莫弃民的故事,也在北唐大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在李达康的努力下,北唐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