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着四周或愤怒或鄙夷的目光,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力地垂下头,口中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半个时辰后,侍卫们抬着一箱箱金银珠宝、地契房契涌入殿中。陈犹看着这些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财富,眼前一黑,昏厥在地。
李善济望着瘫倒的陈犹,心中并无半分快意。他想起那些在边疆受苦的将士,想起被陈犹害死的无辜百姓,只觉肩头的担子更重了。转身面向皇帝,他再次行礼:“陛下,边疆军饷制度必须改革,不能再让此等贪腐之事发生!”
皇帝看着堆积如山的赃物,重重叹了口气:“李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走出紫宸殿,李善济望着湛蓝的天空,微风吹散了他额前的乱发。这场与陈犹的交锋虽然胜利了,但他知道,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为了玄冥的百姓,为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他必须继续走下去,哪怕前方荆棘丛生。
李善济缓缓抬头,狭长的丹凤眼扫过群臣,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王大人此言差矣。所谓火耗,本是弥补熔铸银锭时的损耗,可如今各州府加收火耗竟达正税三成!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些多征的税银,十有八九进了官员私囊。”他顿了顿,将奏折重重拍在御案上,“户部清查账目,单是去年,江南四省虚报火耗便达三十万两白银!”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李善济余光瞥见右丞相赵崇山抚着山羊胡冷笑,这位三朝老臣袖口绣着的金线云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那是皇室特赐的纹样,彰显着赵家百年勋贵的地位。果然,赵崇山慢悠悠踱出班列:“李丞相初入朝堂,不知民间疾苦。地方官员若没了火耗收入,如何维持衙门运转?难不成要让朝廷再拨巨款?”
“赵丞相怕是忘了,”李善济不慌不忙,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账册,“太祖年间,火耗不过正税五分,彼时州县衙门不也照常运作?如今吏治腐败,不是该从根源整治,反而要纵容?”他转向高坐龙椅的皇帝,“臣已拟定章程,将火耗率定为正税十分之一,多余部分悉数上缴国库。如此一来,百姓负担减轻,朝廷赋税反而能增加。”
皇帝朱笔轻点御案,沉吟道:“李丞相所言有理。只是......”他目光扫过面色铁青的赵崇山,“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议。退朝!”
散朝后,李善济刚踏出殿门,便被赵崇山拦住。老丞相凑近他耳畔,压低声音道:“李大人好手段,一上来就动了满朝官员的奶酪。不过,这朝堂可不是靠几份奏折就能玩转的。”说罢,甩着广袖扬长而去。
李善济望着赵崇山的背影,嘴角笑意渐冷。他当然知道新政推行不易,但更清楚,玄冥国库空虚,边疆将士连月欠饷,若不改革,国将不国。回到丞相府,他立即招来心腹幕僚,连夜商议对策。
三日后,李善济再次面圣,呈上一份详尽的改革方案,还附上了十几个州府官员的联名支持信。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下旨推行“火耗归公”。诏书一出,朝野震动。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反对,更有甚者,以辞官相逼。
李善济早有准备。他暗中收集了数位带头抵制新政官员的贪腐证据,在朝堂上一一公开。那些官员顿时哑口无言,被革职查办。然而,这只是开始。赵崇山联合数位皇亲国戚,在后宫吹起了枕边风。太后出面干预,指责李善济行事激进,动摇国本。
面对压力,李善济没有退缩。他亲自前往民间,微服私访。在一处破败的村庄,他见到一位老妇人跪在县衙门前,只因交不起高额火耗,田地被官府没收。李善济将老妇人扶起,心中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他回到京城,向皇帝呈上民间见闻,并提出了配套措施:设立养廉银制度,提高官员俸禄;加强监察,严惩贪腐。皇帝被他的诚意打动,再次力挺新政。
就在火耗归公逐渐步入正轨时,李善济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重开海禁。玄冥国海岸线绵长,曾是海上贸易强国,却因二十年前的一场海匪之乱,先帝下令禁海。如今,海外商船往来频繁,邻国靠贸易富得流油,而玄冥却日渐衰落。
“丞相这是要亡我玄冥!”赵崇山在朝堂上暴跳如雷,“海匪猖獗,一旦开海,沿海百姓又要遭殃!”
李善济不紧不慢地展开一张海图:“赵丞相请看,如今东南沿海已驻扎十万水师,足以震慑海匪。而且,重开海禁后,朝廷可设市舶司收税,预计每年能增加百万两白银收入。”
“哼,说得好听!”赵崇山冷笑,“只怕到时候,走私横行,税收都进了某些人的腰包!”
李善济目光如炬:“臣已拟定市舶司管理条例,严格查验商船,杜绝走私。若有官员敢从中牟利,定当严惩不贷!”
这场关于海禁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朝堂上,两派争执不下;民间,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李善济四处奔走,争取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