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北唐那个繁华又烟火气十足的时代,京城长安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诱人的香气。柳金莲,这个名字在京城长安的炊饼行当里,那可是响当当的。
柳金莲自幼父母双亡,是靠着邻里的接济才勉强长大。她虽生得一副柔弱模样,可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坚韧劲儿。小时候,她常常在街边看着卖炊饼的小贩,那热气腾腾的炊饼,总能让她在饥寒交迫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做炊饼,让自己和帮助过她的人都能吃上这美味的食物。
起初,柳金莲跟着一位老妇人学习做炊饼。老妇人手艺精湛,可脾气却有些古怪。她对柳金莲要求极为严格,从面粉的挑选,到和面的手法、力度,再到烤制的火候、时间,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柳金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准备食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各种技巧。有时候,因为火候掌握不好,烤出来的炊饼不是太焦就是不熟,老妇人便会狠狠地斥责她。但柳金莲从不气馁,她知道,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学到真本事。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柳金莲终于掌握了做炊饼的精髓。她做出来的炊饼,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柔软香甜,咬上一口,麦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她开始在街边摆起了自己的炊饼摊,虽然摊位不大,可生意却异常火爆。每天清晨,还没等她把炊饼摆好,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候了。
有一天,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公子路过柳金莲的炊饼摊。他被那诱人的香气吸引,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姑娘,给我来两个炊饼。”公子说道。柳金莲连忙递上炊饼,笑着说:“公子,您尝尝,要是觉得好吃,下次再来。”公子接过炊饼,轻轻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炊饼真是太好吃了!姑娘,你这手艺可真是一绝啊!”公子赞不绝口。从那以后,这位公子便成了柳金莲炊饼摊的常客,还时常带一些朋友过来品尝。
随着柳金莲炊饼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嫉妒。有几个心术不正的小贩,开始在背后说她的坏话,甚至还故意捣乱,想把她的生意搞垮。有一次,他们趁柳金莲不注意,在她的面粉里掺了一些杂质,导致她烤出来的炊饼口感极差。顾客们纷纷抱怨,柳金莲的生意一落千丈。她看着那些卖不出去的炊饼,心中满是委屈和无奈。但她并没有被困难击倒,她决定找出问题的根源,重新挽回顾客们的信任。
柳金莲仔细检查了每一个环节,终于发现了面粉被人动了手脚。她没有选择去和那些人争吵,而是默默地重新准备食材,加倍用心地制作炊饼。她还在炊饼的制作工艺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加入了一些独特的香料,让炊饼的味道更加独特。渐渐地,顾客们又重新回到了她的摊位前,她的生意也比以前更加红火了。
除了炊饼,柳金莲还对北唐的其他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去品尝各种美食,学习别人的制作方法,并加以改进。她发现,京城长安的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不仅仅是味道,还有外观和营养。于是,她开始尝试将一些蔬菜和肉类融入到炊饼中,制作出了荤素搭配的炊饼,既美味又健康。这种创新的炊饼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成为了京城长安街头的一道新的美食风景线。
在经营炊饼摊的过程中,柳金莲结识了许多形形陌陌的人。有一位名叫李福的老人,他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对各种美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经常和柳金莲交流美食心得,给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李福的影响下,柳金莲对美食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美味的炊饼,而是希望能够将北唐的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她的炊饼口感绝佳,麦香醇厚,在街头巷尾颇负盛名,每天前来光顾的食客络绎不绝。然而,这蒸蒸日上的生意却引来了一些不速之客——京城的混混们。
这群混混平日里游手好闲,专靠在街头敲诈勒索为生。他们见柳金莲一个柔弱女子撑起了这红火的炊饼摊,便起了歪心思。一天,几个混混大摇大摆地来到柳金莲的炊饼摊前,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混混伸手就抓了一个炊饼,咬了一口后,故意吐了出来,大声嚷嚷道:“这炊饼什么味儿啊,难吃死了,还敢出来卖,你这不是坑人吗?”柳金莲心中明白他们是来闹事的,但她强压着怒火,平静地说:“几位客官,我家炊饼一直都是这个味道,平日里食客们都赞不绝口,若是你们觉得不合口味,这炊饼钱我就不收了,还望几位高抬贵手。”
可混混们哪肯罢休,为首的那个叫王麻子的混混把手中的炊饼狠狠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不收钱就想了事?没那么容易!你在这摆摊,也不问问我们同不同意。从今天起,每天交五十文保护费,不然你这摊就别想摆下去!”柳金莲一听,心中气愤不已,但她知道不能冲动。她深吸一口气,说道:“几位大爷,我做这小本生意,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实在拿不出这么多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