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大隋科举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
    大皇朝要统御九州,治理天下,最为重要的就是朝中的文武百官。
    而文武百官的如何出现,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绕不过去的要点。
    在大隋皇朝以前,历朝历代,有着各种方法和途径,简拔官员,委以重任。
    比如,西周的世袭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等。
    这些制度都曾经在九州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制度往往也出现了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以门第关系来取仕。
    就以南北分裂时期,两朝的九品中正制为例。
    其最初是为了矫正察举制导致的“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通过设置了“中正”作为“民意代表”选荐人才,简拔官员。
    然而,门阀世族从最底层的百姓加以控制,让选荐人变成了世族门第操纵的傀儡。
    最终,遂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文武百官,近乎勋贵,亲族亲缘,混乱无比。
    几乎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清楚,谁是官,谁是贵。
    这些门阀世族因为传承久远,底蕴深厚,在九州扎根极深,盘根错节,对民间的影响和控制力,远远大于朝廷。
    历朝历代,都对其颇为忌惮,慎重对待。
    但这一切,从隋文帝杨坚立国大之后,就逐渐开始变了。
    开皇年间,隋文帝罢废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科举考试。
    这也是杨坚除了结束南北分裂之乱,一统九州的大一统功绩伟业外,最大的功绩。
    文治教化之功。
    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身份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只凭才能的规矩。
    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天下固化的问题,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寒门士庶,入朝为官。
    但这条通天之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若不然,如今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也不会仍然还是杨素、伍建章和牛弘等人。
    “陛下是有雄心壮志,并且也有手段将其实现的。”
    长安城中的一家酒肆里,吏部侍郎装坐在席间,悠闲地饮着酒,神色平静的道:“这一次,陛下有意重启科举,是因为各地州府的清洗行动,杀的人太多了!”
    这一次文帝祭期间,由杨广一封密旨引发的清洗行动,称得上是大业年间的第一大案了。
    不知道有多少官员殒命,又或是下狱,他们或是因为修炼了幽冥功法,转为鬼修。
    也有人是跟麻叔谋、朱灿勾结,暗中干了一些肮脏的事情。
    至于为何肮脏......作为同族,向着同族举起屠刀,这便是最肮脏与畜牲的事情。
    要知道,修炼了幽冥功法,就意味着想要突破,增长修为,必须要大量精魂和血肉。
    此前,麻叔谋为开河都护,还能以开凿河道,征募大量劳役,以此掩盖事实。
    但现在,麻叔谋已经死了,朱灿又在睢阳城征讨一战中败露,这些人没了精魂和血肉的来源,自然就只能自己动手。
    于是,各地州府的府衙,几乎空了一半以上。
    有些州府的府衙,甚至直接干脆全部被杀光,或是下狱了大半,几乎无法继续维系与运转。
    这也是为何,杨广会生出重启科举的想法。
    如此大量的官员位置空缺,正是他掌控各地州府的好时机。
    “关键的问题是,陛下会不会还有别的想法。”
    闻言,在席间与裴炬同坐的另一人,缓缓开口,叹息道:“从我的角度上看,我是愿意陛下重启科举,重用那些考上来的学子。”
    “但此前几次科举,先帝对于那些学子的态度......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信任。”
    那人摇了摇头,眼中有一抹复杂之色。
    科举,最开始是隋文帝提出,并且创办定下的。
    他在位之时,就曾举办过几次科举。
    但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最后能留在朝堂中。
    大多都被封了一个闲散官职,虽然听起来品级高,但却没有任何权柄,只有一身官服。
    唯有一人不同。
    “所以,明日陛下召见,我希望你能为科举说一些话,毕竟以你的来历,你说的话,会让陛下慎重思索。”裴炬看向身旁之人。
    其相貌不显,看着普通,眉宇间有一抹愁苦之气,就像是这间酒楼的账房先生。
    他名为王翼,不是这间酒楼的账房先生,但却是大隋皇朝的户部侍郎。
    同时,他还是开皇年间第一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也是目前唯一还留在朝中,居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