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土寻根·铁火照心·同泽生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字墨迹淋漓:“今日出钢净重八十七吨,可铸克虏伯巨炮三门”。下面工工整整贴着一张工分登记榜,密密麻麻的名字排列有序——闽南话谐音的、粤语字转写的、爪哇语拉丁转写的华人名号,与纯然土著音节的名字并肩而立。工分栏上的数字,相差不过毫厘,仿佛无声地宣告着同炉熔炼、等值劳作的铁律!“在荷兰佬的厂子里,”他喉结滚动,艰难地吐出压抑数十年的酸楚,“华人铁匠臂弯里有千斤巨力,工钱却只得土著的一半,干的…却是牲口不如的、最累最毒的活计!”
    胡璇泽的目光则越过高高垒砌的生铁块和蒸汽管道,投向厂区另一侧红顶相连的工人宿舍区。几排杉木平房前,几名身着艳丽纱丽的土著妇女正与几名扎着粗布头巾的华人女工一起,合力将厚重的工装裤、湿漉漉的被单晾晒在长长的竹竿上。各色的衣衫布料在咸湿而强劲的海风中猎猎翻飞,交织缠绕。一个皮肤微棕、眼睛黑亮的混血小男孩,高举着一只用铁皮罐精心裁剪铆接而成的小小战列舰模型,嬉笑着从晾晒的衣物下奔跑穿过。小舰艏端醒目的赤红龙纹,稚拙却昂扬;舰尾却巧妙地粘附着几簇真正的袋鼠尾毛,随着他的跑动轻摇着,像一面奇特的信号旗。
    “同泽医院”四个硕大的楷体字匾额下,李振勋的脚步比其他人更沉重。巴达维亚“红溪”惨案后那些堆叠如柴、蛆蝇丛生的华人尸体,那些绝望的眼神,尚未从他噩梦中完全褪去。然而,当他随众人踏入这方天地时,眼前的景象如清泉涌入枯裂的心田,令他呼吸骤然一窒!雪白的雕花廊柱撑起轩敞的门庭,“同泽总院”金字在大理石穹顶下熠熠生辉。几位身着整齐靛蓝布护士服的少女,推着三层闪亮的药车轻快走过,车上玻璃药瓶里药液澄清如晶。在一间悬垂着“针灸科”门牌的诊室门口,他们悄然驻足。室内,须发尽白的老医师,正聚精会神地将一支细若牛毛的银针缓缓捻入一位马来裔产妇的合谷穴。针尾轻悬的翠色艾绒散发着特制药艾的清香,一缕淡青色的药烟袅袅升起,奇妙地中和了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气息,更糅合了一丝澳洲土产桉树油清凉醒神的独特气味。
    “此妇临盆,胎位本逆。”院长林妙手,一位面容和蔼却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的长者,翻动厚厚的病历卷宗,语气平静地介绍。那病历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华人传统的寸关尺脉象和爪哇接生婆描述情形的土著文,工整地并列书写。“幸得及时转院至此。以银针调和气血,辅以本地桉油安神止痛,此刻……”话音未落,一声嘹亮的新生儿啼哭穿越门板传出,如同仙乐,“……母子皆安。”陈金钟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诊室角落晾晒药材的巨大竹匾,混杂在枸杞、丹参之间的几味槟榔根须和丁香的紫红花蕊猝然撞入眼帘——那正是他再熟悉不过、在南洋巫医偏方中常见的物事!然而在这里,它们却被严谨地标注着配伍禁忌、剂量规范,堂堂正正地进入了煌煌《炎华医典》所载的方剂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龙土寻根·铁火照心·同泽生根(第2/2页)
    走廊另一头传来的压抑啜泣和低语骚动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几人循声转去,只见王友海——这位在爪哇开办多所华文私塾、平生最重礼教仪轨的老儒生,身体僵硬地伫立在一间儿科病室半敞的门外,肩膀微微耸动,眼眶红赤如浸染丹砂。透过磨砂玻璃窗,一幕奇特的景象映入众人眼帘:一个约莫十二三岁、梳着麻花辫的女孩,正小心翼翼地为一位手臂缠着渗血纱布的华人伤兵喂食清粥。那女孩辫梢上系着的醒目的红蓝两色丝绦,正是“同泽”旗徽的主色!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女孩挽起袖口的手腕内侧,几道深色的旧疤如同蚯蚓盘踞——分明是鞭痕遗留!可她脸上没有丝毫阴郁,只是专注地用嘴吹凉勺中的热粥,再轻轻递到伤兵唇边,口中还哼着一首曲调奇特的摇篮小调——仔细分辨,那旋律里竟不可思议地糅合了闽南南音的古韵悠长与爪哇甘美兰丝竹的缠绵余响!
    “她的父亲…死于二十年前的‘红溪’之乱…”旁边一位抱着记录板的华人护士低声解释道,声音沉痛而惋惜,“母亲在荷兰人烟草种植园咳血累死……政务院社会福利署去年才收容了她。她是自愿报名到这伤病照顾课做护工学徒的……”王友海猛然忆起自己在爪哇经营那家小糖厂时,那些年幼时就病倒、在棚屋中痛苦**、最终被草席一卷抛入万人坑的华工童奴!巨大的酸楚瞬间堵塞咽喉,浑浊的老泪滚烫地跌落腮边。他颤抖着手,从怀中摸索出鼓囊囊的皮制钱袋,正欲倾囊而出,一只温热、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的手,轻轻按住了他的手——是林妙手院长。
    “友海兄,‘同泽’之道,”林院长声音低沉、平和,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非居高临下之施舍,乃同舟共济之共生。兄台若真心所动,何妨捐建一座本草药圃?育南洋奇珍草木,所成之药,救的不仅是一人一家,乃是四海八荒求医问药之生灵。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