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臣以为,此人罪该万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曹变蛟力战不敌战死沙场。
    曹变蛟和曹文昭,是从洪承畴还在微末之时,就一直跟随在洪承畴身边的两名悍将,曹文昭死在了剿匪的路上,被逼自杀。而曹变蛟死在了松山城下。
    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出内城,率众投降。
    当时的锦州城的外城墙都已经被轰的稀碎,只剩下了内城城墙,同样被围困了数月之久的锦州城倒在了援军赶到之前。
    随着锦州城的倒下,塔山、杏山关隘,也相继失守,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告破。
    在松锦之战中,洪承畴领兵,始终在上书,黄台吉发大兵长期围困锦州,应该采用徐徐逼近锦州城,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切勿浪战,决战。
    兵部尚书陈新甲督促洪承畴出兵,崇祯皇帝下了持重之下,速战速决的诏命。
    洪承畴反复上谏无果,最终只能听从朝廷军令,以速战为方针,草率的进兵,被围困在了松山城内,动弹不得,陷入了战略的被动之中。
    这次大战,大明一败涂地,安内无兵,攘外无将,再无崇祯之契机。
    崇祯皇帝并不通兵事,但是他总是喜欢指挥,比如崇祯十五年,孙传庭领兵至潼关,崇祯皇帝三番五次下诏令其出兵剿匪。
    可是孙传庭手里满打满算就五千老弱病残,到了潼关,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要剿匪,也要等孙传庭整理当地军屯,征召善战军卒,关外是近百万的起义军,孙传庭拿什么平叛?
    可是皇帝的命令一直下,孙传庭出关平叛,最终战死沙场。
    崇祯皇帝闻讯,认为孙传庭诈死潜逃,既不赠予谥号,也不赠予恩荫,在西安被攻破之后,孙家夫人张氏率领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只剩下一个幼孙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
    孙传庭未有谥号和赠官,也未有恩荫,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喜欢盖章和收集古玩的乾隆皇帝,终于寻到了大顺军的军备志,才确认了孙传庭是战死沙场,并且寻到了墓地和旧物之后,乾隆皇帝为孙传庭追谥忠靖,并且赠了兵部尚书官职。
    孙传庭为大明尽忠到了最后,却没有换来身后名,反而是清廷为他进行了追谥,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玩暗讽的把戏,真的是炉火纯青,这是对崇祯皇帝最好的讽刺。
    崇祯皇帝不通兵事,还屡屡下令,让大明军如何如何,不了解详细情况,坐于庙堂,而控师万里之外,这些明末的将领们,想打胜仗,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也不能只怪崇祯皇帝,言官们天天耳边叨叨,尾大不掉,效李成梁之法、关宁军前例等等,说的多了,皇帝心里能不犯嘀咕?
    而且还有一个与东林党十分亲近的曹化淳,旁敲侧击,潜移默化之下,大明年轻的天子,很容易就被操控了。
    但是现在,朱由检身边,跟着的是持重的王承恩,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说,不该问的话,一句不问,该说的话,却是从来都不含糊,哪怕是让皇帝有些略微难堪,王承恩也从来没避讳。
    以至于王承恩客气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都引得朱由检哈哈大笑。
    王承恩不当讲的话多了去,朱由检却从不在意。
    朱由检为何对王承恩屡次犯禁,直言劝谏从未介怀?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这一点上,洪承畴在被俘之后,写下了“君恩入山、臣节如山”之后,在黄台吉礼贤下士的表演和孝庄文皇后出面劝说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投靠清廷。
    如果仅仅是畏死投清,之后如同大多数投清之人一样做一个透明人,甚至和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一样,暗中资助反清复明,大家谈起洪承畴,也都会摇头说一句,时也命也,降臣而已。
    降臣多了去了,多一个洪承畴吗?
    虽然洪承畴是大明投降建奴的最高品秩的官员。
    而后在清军一片石大败李自成后,洪承畴却主动请缨攻伐北京,画策定略,以密云和蓟州入京,劝降北京城的抵抗旧僚,大肆招揽投清“志士”。
    清军南下之后,又主动请缨,南下劝降,做了招抚江南大学士,而这个过程中,洪承畴的母亲痛骂洪承畴委身侍贼,自尽以断绝母子关系。
    范文程的母亲直到死都没见范文程,洪承畴的母亲直接痛骂自尽,无颜与世。
    而后清廷在攻打西南方向时,李定国的抵抗极顽强,清廷赔了俩王爷进入之后,觉得不能打了,要不就这样画疆而治?
    这一提议,遭到了洪承畴的激烈反对,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劝说多尔衮,多尔衮气的直骂:老子不懂吗?可是老子打不下来呀,老子俩兄弟都折进去了,再打下去,你是想把朕也给赔进去吗?
    你行你上呀!
    洪承畴亲自领兵平定了西南方向李定国,又上书言【兵部密咨大兵宜速进缅甸,以靖根株,今臣相机布置】,平西王吴三桂,追到了缅甸把南明政权消灭。
    随后长沙兵事再起,年逾花甲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