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变化实在太快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先分粮食吧,等拿出章程来,咱们再研究分地的事。”老村长一瞧时候也不早了,村小那边的娃子都放学了,便宣布散会。
    以前分粮都用斗,现在就直接用麻袋和面袋子。
    常年摆弄这玩意,装多少心里都有数,就算上秤,上差下差,也差不上二斤。
    一麻袋,大概能装一百八十斤粮食,另外装的粮食种类不同,重量也不一样,顶多能装到二百斤。
    李卫国家,一共领了差不多两千斤粮食,包米就有一千多斤,要不咋总吃包米茬子贴大饼子呢。
    再有就是两麻袋的高粱米,剩下装了差不多一面袋子的小米儿,两面袋子面粉,多的那个是黑面,半袋的那个是标准粉,也就够过年包两顿饺子的。
    粗粮多,细粮少,在这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种粮食的就是这个命。
    “二哥,三哥,领粮食啦!”李小梅背着小书包,也跟着那些小娃子跑过来。
    娃子们其实最盼着分口粮,因为分了白面之后,就可以吃了,就算不蒸馒头,怎么也能混两顿疙瘩汤啊。
    还有期盼已久的包米花,也可以安排上了。
    一共十多个大麻袋呢,李卫军要往回扛,李卫国则去开小四轮,一车就拉回去了。
    李小梅则背着二十多斤的白面袋子,美滋滋地往家走,别看她人小,二十多斤还是能背动的。
    不管怎么说,分口粮还是叫整个大馒头屯充满欢乐的气氛。
    李卫国开着四轮子回来的时候,看到二哥正帮着知青往回扛粮食呢,知青们每人六百斤,加在一起,六七千斤,不过就是房后倒腾到房前,就没必要用车拉了。
    李卫军力气大,背着一个大麻袋,依旧是健步如飞。
    那些男知青就差了点,俩人抬一个麻袋。
    至于吴小玉她们这些女知青,那就倒腾面袋子。
    李卫国也过去帮忙,他扛麻袋就更轻松了。
    “哇,终于见到白面了,晚上烙饼吃!”葛卫红欢快地背着个面袋子。
    还是王燕有正事:“你天天在李卫国家里蹭饭,是不是得还点粮食?”
    这话一点不错,尤其是开垦稻田的那段时间,全仗着李卫国从粮库职工那里换来的粮食坚持着。
    葛卫红嘻嘻一笑:“那也得叫小玉还,小玉,干脆把你的粮食都拉过去得了。”
    “叫你瞎说!”吴小玉在后面追打,打在面袋子上,直冒烟儿。
    “好不容易分点儿白面,都叫你给捶飞啦!”葛卫红心疼不已。
    场院上,洒下年轻人欢快的笑声。
    等李卫国和二哥把粮食都放进仓房,心里也安稳不少,毕竟有粮了嘛。
    小当家念叨的疙瘩汤还真喝上了,切点酸菜炝锅,然后把面粉扒拉成小疙瘩,没有干面子之后,下进锅里,熟了之后喝上一碗,面香浓郁,还酸熘熘的。
    呼呼呼,插上吹风机,灶坑里面的柴火也烧得旺旺的。
    李小梅趴在灶坑前面烧火,嘴里还一个劲念叨:“真旺啊!”
    也不知道她说的是火,还是这越来越火热的生活。
    李卫军还从窗下揪了几个红辣椒,农村都是这样,房檐子底下,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还有包米穗子,几串干蘑孤和红孤娘这些。
    红辣椒在灶膛里面烤得湖巴的,搓碎了撒到疙瘩汤里面,喝上一口,酸酸辣辣,一会儿就喝出来一脑门子汗,那才叫过瘾。
    李卫军用手巾擦擦汗:“国子,真要是分地的话,咱家能抓到北岗的地就好了。”
    村子北面的地,不用担心松江涨水,旱涝保收,不像江边的地,动不动就挨淹。
    “二哥,以后咱们主要是想发展水稻种植,南洼地更好。”李卫国乐呵呵地说着。
    水稻还不知道能不能种成呢,李卫军则摇摇头,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随后的几天,队里主要是研究分田到户的方案,甚至连公社的干部和县里农业局的领导,也都来了几次,一起进行商讨。
    自古以来,土地问题对农民来说,那都是天大的事情。
    公社的孙主任在看了大馒头屯制定的计划之后,也非常满意,忍不住跟老村长说道:“老冯啊,你们想得挺细,我看就按照这个执行就成。”
    老村长年纪这么大了,也不贪功:“主要都是国子想出来的,还是年轻人脑瓜好使。”
    孙主任也朝着李卫国点点头,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个人才。
    县里农业局的于副局长对土地分配方案,也给予了肯定,不过他也提出一些意见:“这队里预留的机动地,是不是太多了?万一到时候没那么多人承包的话,难道还能撂荒?”
    在已经制定完的方案中,每人可以分到六亩口粮地,剩下的都是村里的机动地。
    他们这边地广人稀,所以土地多,平均每家按照五口人算,也能分到三十亩口粮地,就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