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这是下钱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然后张罗结婚。
    另外鹿场那边,起码也得盖几间房子,这马架子住着实在不方便。
    转过天来,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儿。
    李卫国家早晨包的饺子,本来要把王燕他们都叫过来的,结果只有吴小玉和葛卫红两个来了。
    大伙坐在炕上包饺子,李卫国嘴里就都囔一句:“这该来的没来啊。”
    葛卫红一听就不乐意了:“你那意思是说,不该来的来了呗,小玉,咱们走!”
    吴小玉只是抿着嘴乐,她知道李卫国是逗葛卫红玩呢。
    等吃完饭,李金梅拿出一张大红纸,递给小当家,叫她跟着吴小玉去知青点,捎给郑先农,给家里写对联,剩下的再裁成方形,写福字。
    现在的对联,还很少有卖现成的,所以都找会写毛笔字的人来写对联。
    不像后来,啥东西都能买到,物质是丰富了,可是不亲自动手,也就失去了那份参与感,自然也就没了那么大的乐趣。
    前天在供销社,李金梅就看到郑先农买了一瓶墨汁还有毛笔。
    这年头,农村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村里至少有一多半人,都跟赵广定似的,大字不识一箩筐。
    谁要是会写毛笔字,那就算是有学问的了。
    自从知青来到他们大馒头屯之后,读个报了,念个信了,多数都找这些知青。
    没错,来信或者写信,都得求人。
    至于隐私啥的,不存在的。
    别说普通书信了,就算是青年男女写情书,有的都得找人。
    “真麻烦,把郑大哥找到咱家写好不好。”李小梅其实挺乐意跑腿儿的,就是她有点想不明白,郑大哥以前差不多天天都来,有啥不好意思的?
    李卫国也跟着一起出门,去鹿场那边干活。
    刚走到大道上,他就看到一帮小娃子正疯跑着,还边跑边喊:“崩爆米花的来啦!”
    哎幼,好些年没来崩爆米花的了。
    前几年管得严,根本不允许搞这种事,现在看来,已经有人感受到时代的变革,率先行动起来。
    “三哥,咱们也崩一锅吧?”李小梅一听这个,就有点走不动道了。
    虽然用家里的大铁锅,也能炒包米,但开花的少,没那么好吃。
    不光是李小梅,就连吴小玉和葛卫红,脸上也都透着一股子兴奋。
    于是几个人就返回来,到仓房收了小半簸箕包米,李小梅还用纸包了几粒糖精,李卫国从仓房收拾了一筐包米瓤子,浩浩荡荡,一起来到生产队后边的小场院。
    这里早就围了不少孩子,空气中弥漫着孩子们的欢笑以及澹澹的米香。
    崩爆米花的人已经开工,他身前放着个特制的炉子,炉子上架着炮弹筒形状的爆米花机,外壳早就烧得黑漆漆的。
    这机器是密封的,架在炉子上,慢慢用手转动,使它均匀受热。
    把手旁边有个气压表,当机器里面的气压达到之后,就把炉子取下来,伸进一个铁丝网子里面。
    然后用脚一踩,手上一别,嘴里大喊一声“响啦”。
    伴着砰的一声巨响,白气升腾中,铁丝网子里边,便装满了白色的包米花,还伴着浓浓的香气。
    这些都是许多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李小梅赶紧上去排号,包米花的手工费是五分钱一锅,带柴火的,就三分钱一锅,也没有别的香料,放点糖精就算好的了。
    李卫国把东西都放好,就不用他在这守着了,问问小当家兜里有没有钱,李小梅就掏出来一枚五分钱的钢镚,朝三哥比划两下。
    估计整个大馒头屯的孩子里面,兜里零花钱最多的就是她了。
    不过小当家有一个优点:从来都不乱花钱。
    这年头,就算你想花钱,在屯子里边估计也花不出去。
    李卫国一瞧没他啥事,就准备去水库,结果就看到大道那边又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到了近前,片腿下车。
    看到那人驮货架上有个大纸壳箱子,小娃子们立刻呼啦一下围上去:“卖啥的?”
    那个骑自行车的老汉扯开嗓子:“大块糖喽……”
    他们这边,把关东糖叫做大块糖,都是把大黄米发酵之后,熬制成糖浆,抻成长条状,块头比较大,所以就有了大块糖这个名称。
    有些地方则趁热抟成球状,所以叫糖瓜。
    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吃点糖嘴甜。
    也有些人家没做那么多好事咋整呢,大块糖比较黏牙,灶王爷吃了,没法张嘴说坏话,所以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
    小娃子们一听说是来卖大块糖的,顿时又全都疯了,有的赶紧掏兜里的钢镚,有的撒腿往家跑,找大人要钱去。
    李卫国也凑了过去,他是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脚步的临近,一些以前消失的东西,又重新开始复苏,并且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