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能证实的不能说,至少不能公开说,只能私下里假托他人,搞一个没有来历的趣味故事集,讲一些基本的原理,而且不能署邵贼的名。
再者,如果是明朝时期,邵贼会选择将他知道的知识尽量讲出来,哪怕东一个、西一个,不成系统,可能还有错误;在晋朝这会,没必要。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如果是先发国家,那不必着急,建立一个能产生果实的体系比直接获得果实更重要,因为穿越者掌握的知识知识一小部分,他不懂的、忘记的或者记错更多,这个就需要体系来演进;
如果是后发国家,有迫在眉睫的压力,那就赶紧先拿来用,先救命要紧,副作用以后再说。
其次,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定量、逻辑思维。
这个年代的逻辑思维只能靠数学来锻炼,而恰恰是士人学了不少算术,本身是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因为他们可能要执牙筹计算各种东西。
上一章提到定量,这才是走向科学的路子,不然就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炼丹时炉内温度多少,能不能有个测温计?
人类最开始的测温计很简陋,误差也很大,只能简单测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从这些简陋的东西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定义零度和100度,然后炉内升温后,气体会有变化,水柱会移动,然后你自己定义刻度,记录下来。
其实最开始的测温计就是这么来的,误差很大,很简陋,但不应该小看这些东西。
气压计、温度计之类的小物件,都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工具。
没有工具,怎么定量研究?不定量研究,很难总结出成系统的理论。
士人之外,普通人能参与科学研究吗?极难极难。
或许有人注意到,邵贼在想办法在郡县搞经学博士、算学博士,这就是办教育。
但其实很难走通,需要极其漫长的积累,经学可能还好些,算学就真的难了,学这个的人不多,人家也未必愿意来教,师资力量都欠缺。
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觉得古代办教育很简单?
最后谈一谈社会风气的问题。
魏晋为什么抛弃了东汉儒学?很简单,东汉儒学家自己搞崩了。
东汉儒家发展到最后,有神学化的倾向,极其僵硬,甚至多与星象、谶纬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政治、社会因素,于是文化人集体转向老庄著作衍生出来的玄学。
玄学风靡数百年,一直是魏晋南北朝的主流思想,无论谈玄较多的南朝还是稍小的北朝,玄学都是主流,区别只在于儒学的占比多寡而已??北朝儒学比南朝稍稍兴盛一些,但也就那样。
到了南北朝中期,佛学大流行,南北大地佛寺遍地??又是南朝崇佛多些,北朝少些。
玄学与佛学结合,影响后面很久。
但要注意,这个过程中儒学一直没有死亡,儒家经典还是被人读的,甚至谈玄论道的人自己本身也读过儒家经典。
到了中晚唐,因为藩镇割据,社会动乱,儒家开始触底回升,以韩愈古文运动为标志??韩愈当时就痛惜社会上不重儒家学说,立志复兴儒学。
这一次儒家起来后,再无衰落,从南宋开始及至明清,俨然不可动摇。
但发展到后期,又有点和东汉儒学一样了,开始僵化。
任何事物发展久了,可能都这个样子。
在邵贼所处这个时代,儒学、玄学哪个好呢?从统治者来说,肯定儒学更好,问题是你能不能扭转这个风气?
强制读儒家经典,太学试经只考这个,有没有用?有用,但感觉用处也不大,可能第二代就人亡政息。
另外,儒家礼法固然有利于统治,但社会上就一种主流思想是不是也不太好?
百花齐放可能才是最好的,但这又有可能造成动乱,不过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就是混乱的时代。物理层面混乱,思想层面也混乱。
只能凑合着来。
往好的方面想,凡事有利必有弊,学说多了,百花争鸣,对思想的禁锢也少了。
搞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没那么多阻力,因为士人们接受的阈值太高了,“荒诞”一点不要紧。
最后一点,可能有读者发现了,主角对货币非常关注。
其实在工业体系中,金融本来就很重要。
19世纪欧洲工业大发展,当时有个现象,经济危机的间隔越来越短,我记不太清最开始是多少年了,后来慢慢发展到8年、6年甚至3年就来一次经济危机。
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我尽量排除一些变量,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老百姓工作挣工资,那工资买商品,需求刺激生产,生产了再卖给老百姓。
但资本家总是有利润的,这个模型运转到最后,就是资本家财富越来越多,老百姓财富越来越少。
可以改革分配,但只能延缓,不能根治。
那么解法呢?一个办法是外部输入货币,就像西班牙从美洲运金银回来;
一个是政府印钱,但只有信用货币时代可以大量发钞;
一个是发债,搞凯恩斯主义。
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中国古代有个大坑,贵金属不足,而且是严重不足,粮食、布匹充当货币看看就行了,只能维持小农经济,想要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有一个稳定、大量供应的货币。
这就是通过工业反哺科技发展在这个年代的难处,货币天坑。
所以,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要想推动魏晋时代科学发展,忽悠士人搞研究这种“小道”反倒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反正我不知道在清朝中期以前搞工业革命的人是怎么写的书,他们的工商业是如何运转的?
明清还稍好一些,有一定的海外白银流入,宋以前呢?
很多人总喜欢从中央的高度搞几个举措:行政命令办教育、行政命令办工业、行政命令研究科学,行政命令建立奖惩制度……
恕我直言,在这会不可能,因为这套体系难以运转下去,搞到最后很可能是大亏损,是真正的人亡政息。
其实这些举措都是我一本书的内容,但那会是500个穿越者,各种知识齐备,而且通过海外贸易赚取了大量白银,形成了良性运转。
但这会真的太难了,有些人太小看商业对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
随便写了点,有月票月底投,谢了。
第二章可能要到凌晨,还在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