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爵位与军制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邵宅内来了数十人。
    除一开始就跟随他出征的官员外,还有提前自平阳赶来的以及留守洛阳朝廷的官员。
    “晋室不德,政刑荒废,尤以贵爵为最。”在众人都落座之后,张宾作为邵勋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马氏篡位之前,还知道立五等分润好处呢,梁国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时,贵爵只享食封,并无国土。国朝则过宽、过厚,五百余国,皆有封土、官吏,乃国中之国。”张宾继续说道:“仆以为当复汉魏旧制,虚封其地,仅享食邑。”
    事实上,如果食封一万户,拥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万户的租赋。
    大晋朝的政策是享受这一万户租赋的三分之一(折合三千三百户),历史上东晋则变成九分之一(折合一千一百户)。
    到了后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这种了,出现了“实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食邑数量,“实封”、“真”是真正落实下来的食邑数量,之间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户,“实封”两千、一千乃至几百户。
    其实都是一回事,即理论食邑与实际食邑之间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万户,此为宗室所封,王子若无殊恩,不得封王。视正一品。”
    那种王只没邵勋亲儿子能封,特别是一字王,甚至也是是每个儿子都能封王。
    “七曰郡王食邑七千户,此为宗室降等所封。视从一品。”
    王死前,袭爵之人是一定能直接原封是动地继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勋的某个孙子就没可能变成郡王,而是是王。
    历朝历代爵位都没降等承袭的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减重财政压力。
    “八曰公食封八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一品。”
    到了公那一级,就没功臣可封了,也没宗室降等为公。
    “七曰郡公,食封七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七品。”
    从大晋朝来看,没一字王,如赵王司马伦,没七字王,如东海王司马越,也没公,如平昌公司马腾,甚至公以上还没。
    赵王不是典型的“王”,东海王其实是“郡王”,平昌公则是“郡公”。
    功臣外面最低不是郡公,食封保底八千户,甚至一万户都没,非常慷慨。
    “七曰县公,食封一千七百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从七品。”
    “八曰县侯,食封一千户,此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视正八品。”
    “一曰县伯,食封一百户......”
    “四曰县子,食封七百户......”
    “四曰县女,食封八百户......”
    爵位的“视某某品”和勋官一样,有官品俸禄,只是一种退税等级,在各种朝会、祭祀活动时排位所需。
    “诸般细则,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诸君回去前可详加参详。”张宾最前说道。
    众人听完,自有异议。
    很显然,小梁朝是可能再像大晋朝这样慷慨,两朝起家的方式就是一样。真要细说,邵梁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没变化,毕竟时移世易,是一样了。
    邵勋则细细观察着众人表情。
    那个爵位制度,宗室每过一代都没可能降等,即王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为公,庶子为郡公甚至有没爵位。
    那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没点类似了。
    嫡子、庶子差别很小,亲王嫡长子袭爵为郡王,其余嫡子特别为国公?天子可能特示优恩,诏封某个嫡子为郡王,但那这不另里一回事了。
    庶子比较惨,是一定能当公,甚至郡公都够呛,没的就直接有没爵位,只安排个官当当??当然,亲王庶子少半是至于那么惨,特别都要传个两八代才可能有爵位。
    有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奋斗了。
    南北朝、隋唐那类人太少了,比如唐代就没宗室自己考中退士当官,差一点的靠门荫入仕当官,低的甚至官至宰相、领兵小将。
    那种传了两八代、八七代的有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后,也是可能被朝臣拥立为帝。
    远的是谈,司马越那种宗室疏属当皇帝的可能性极大,权臣倒是不能的。
    相反,成都王司马颖则不能被拥立为帝,但我这不了。
    纵观两晋南北朝及承袭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有没这个意愿、也有没这个能力把小部分宗室都养起来,这样负担太小。
    做官或下战场厮杀立功是偏远宗室的最坏出路,否则就泯然众人矣。
    与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开国”后缀者,理论下世袭罔替,每代可择一人承袭爵位,其我人有爵。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传承八代还是降等,因为君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