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表扬道:“确实有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水准,有空可以试一试,正如好好所说,做个好榜样。”
    陆明珠不信,“难道神仙附身,让我技艺得到提升?”
    要真是这样,人人都是钢琴家。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一口上海话说道:“你这小囡为什么妄自菲薄?正如你女儿所说的那样,你确是一个天生的钢琴家,虽然技艺不够娴熟,应是缺乏练习所致,但你表现出来的音乐却是足以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您是?”陆明珠不认识他。
    谢君颢立即站直身,道:“明珠,他是著名音乐家洪秀明洪先生。”
    “啊,居然是洪师伯。”陆明珠赶紧上前问好,态度恭敬地搀着他胳膊,同时介绍自己的身份:“我的老师是琵琶名家卓峰,我听他说您在国外定居,您回国的吗?”
    教原身琵琶的卓峰先生早在陆明珠穿越过来前就去世了。
    死于战火。
    钢琴入门也是他教的,但他说自己
    技艺有限,后来又向陆父和陆太太给原身推荐了一位钢琴家,那位钢琴家是高官之女,战败后全家去了宝岛。
    洪先生惊讶地看着陆明珠,“你是卓峰那个很有天赋的学生?()”
    “我很有天赋??()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是说原身吧?
    原身的琵琶确属一绝。
    她这个没学过琵琶的人继承到原身的技巧后都能弹出绝美曲调。
    洪先生非常高兴,“你老师生前给我寄信,夸过你许多次,我不太相信他,没想到今天听你一曲,确实如他所说。要好好练习呀,争取在国际上扬名,免得外国人总说咱们国家没有真正的音乐家。”
    “您不就是吗?”陆明珠笑道。
    原身的师资阵容之强,堪称一流,陆父和陆太太都是砸重金给她请的。
    洪先生摇头:“我并不是音乐家,我只是一个指挥家,我只是会弹钢琴而已,随着年纪老迈,精力衰退,技巧也退步了许多。”
    陆明珠等人这才发现他行动没那么灵活,似乎中风过,左腿微跛,左手也有些不对劲。
    当即由谢君颢露面,请去餐厅叙旧。
    得知洪先生并不是回国定居,而是探亲,陆明珠悄悄地松了口气,因为据她所知,数年后,和音乐相关的很多大家都不得好死。
    洪先生把陆明珠夸了一通,还送她一些和音乐相关的书籍,“你有灵性,就差练习。”
    陆明珠只好毕恭毕敬地接下来。
    好好极其狡猾,仗着嘴甜人小,怂恿洪先生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和陆明珠交流音乐,说她妈妈在音乐上过于自卑,不相信自己有天赋。
    陆明珠就这么硬生生地被塞一脑袋钢琴知识,练钢琴练得手指头都疼了。
    倒把喜欢钢琴演奏的旅客立刻高兴坏了。
    一连数日,每天来到钢琴演奏厅就能听到优美的钢琴曲。
    这位萍水相逢的师伯到上海下船,陆明珠终于解放了,缩在船舱中不肯出来练习,幸好谢君峣不像女儿那么执着。
    他亲亲陆明珠的脸,“喜欢就弹,不喜欢就玩,别听好好的。”
    “还是你通情达理、深明大义。”陆明珠回亲他,“我就那么一点儿浅薄的知识和微弱的技巧,才不去比赛现场献丑。”
    “洪先生和好好说你妄自菲薄,还真是。”谢君峣轻笑。
    陆明珠瞪他,“让我轻松点吧,拜托。”
    长期练习是很枯燥的一件事,她才不要沉迷于其中。
    没有天赋的好好深感遗憾。
    因为有谢君颢和谢君峣压着,她倒也没再坚持自己的态度,终于让陆明珠松口气,顺顺利利地在天津下船。
    劫后余生的冀北有许多人认识陆明珠这张脸。
    三年期间虽未在内地露过面,但她曾经代表陆父捐过飞机大炮,当时上过报纸,很多人在受到她的赠粮之恩后刻意去找以前的报纸,把陆明珠的相貌深深记在脑海里,当地报社做过相关报道,附带陆明珠的照片,那份报纸
    ()的销量超过千万份。
    他们一下船,立刻被人发现了。
    “是陆同志,是陆明珠同志!”一个力工嗓门洪亮,叫出声来。
    一句话出,许多人看。
    陆明珠还没回过神,叫破她身份的力工就扔下肩头的麻袋,冲到陆明珠跟前砰砰砰连磕几个头,“陆同志,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他两眼含泪,激动得难以自持。
    陆明珠赶紧把他扶起来,“新社会新风气,您可别行这么大的礼。”
    “该谢,该磕的。没有您,我们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真不知道该如何熬过颗粒无收的三年光阴。”这个力工家在农村,属于天津范围,他也不是什么正式工,以前都是趁着农闲的时候来码头扛大包,后来天津码头成为陆明珠及其家人捐赠粮食的一个中转站,很多百姓自发前来帮忙,见他为人憨厚老实又有力气,运输公司把他留下来当个临时工,一直干到现在。
    那年地里绝收,他们一家子空有十几个壮劳力,不得不做好随时逃荒的准备。
    不光他们,还有他们整个生产大队。
    虽然不允许盲流入城,但人到绝境,有的是办法离开,大不了逃荒的时候不进城。
    万万没想到的是,才断炊两三天,大量粮食就送到了,分发到每个人手里,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定的口粮。
    靠着那些粮食,以细换粗,大家都活了下来。
    不进活下来,还活得比以前好。
    自从计划经济以来,他们还留不住这么些口粮哩!
    除了生老病死的以外,他们公社和周围几个公社乃至于整个县城就没饿死几个人。
    就算是不肖子也好好地养着行动不便的老人,以期按人头拿到口粮。!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